二胡,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90後青年教師陸軼文家中最特別的裝飾。6把二胡高低錯落地掛在牆上,成了她疫情期間居家演奏的背景。在不能去學校的日子裏,她在家給學生們上課,自己也藉機充電,學了不少新東西。二胡藝術的美妙,融於旋律,溢於弦外。
圖説:陸軼文 受訪人供圖
比賽 從中獲益
陸軼文最初會去學二胡,只不過因為父母都要上班,沒有人照看她。而對陸軼文來説,只要不學跳舞,學什麼都行。陸軼文小學三年級時第一次參加業餘二胡比賽,就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這讓陸軼文從業餘開始轉向專業道路,短短几個月嚴苛的訓練,就考入了上音附小。讀附中時她參加過一些比賽,卻沒拿到名次,媽媽一度質疑,女兒究竟適不適合走藝術這條路?陸軼文反而較上勁了,“我一定要待在上海!”她滿腦子只有這一個念頭,於是,一路從上音附小念到上音民樂系研究生畢業,成了標準的上音出品的藝術家。
對於要不要讓學生從小參加比賽,每個老師都各執一詞。陸軼文認為,儘管拿不到好名次會對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但每一次比賽都可以讓人學到很多東西,還可以和其他選手交流。“這是讓人快速進步的一個方式,我自己就是一個受益者。”每次參賽都能讓她進步一大塊,從2009年到2015年,她一步步在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的賽程裏歷練自己,優秀獎、銅獎、銀獎、金獎,穩紮穩打,最終登頂。
圖説:陸軼文 受訪人供圖
陸軼文畢業後進入上音青年人才“蓄水池”。去年底,她完成了一場《中國旋律——二胡與交響樂的對話》音樂會,用民族樂器二胡與雙管編制的交響樂隊展開深層對話。陸軼文説:“想通過這場音樂會告訴大家,今天的二胡音樂,它正積極地與時代相呼應,與當下觀眾對話,與世界文化對話。”
教學 一脈相承
當了老師之後,陸軼文感慨,教導學生帶着他們拉好,真是比想象中要難上許多。陸軼文就將自己從小接受到的教學方法總結出來,再運用到學生身上。平時的教學,陸軼文的老師陳春園和她一起對學生實行雙導師制,每週輪流給學生上課。“師爺”王永德以前經常將一波學生聚到一起開演奏會,學生之間互相點評,互相幫助,這樣開放性的學術課堂讓陸軼文印象深刻。於是,陳春園和她也將兩人的學生時不時聚到一起開演奏會,課後要求大家寫下同學們的優缺點。
圖説:陸軼文 受訪人供圖
在上音學習期間,陸軼文也得到過二胡大師閔惠芬的悉心指導。每當陸軼文請閔惠芬指導時,閔惠芬總是傾囊相授,還會推薦其他更合適的老師,她就曾專門帶陸軼文找到作曲家王建民學習《第一二胡狂想曲》。讓陸軼文受益頗多的,是上音特別注重基本功訓練,處在上海這樣一箇中西兼容的城市,讓二胡有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正如陳春園常常讓陸軼文多去研究作曲和戲曲,陸軼文也鼓勵她的學生多去接觸一些跨界的藝術門類。陸軼文説:“我們學習二胡的時候,應該去學習一些弦外的功夫,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對於二胡藝術的跨界推廣也大有裨益。”(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