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楊華
出生年月:1980年1月
入黨時間:2004年
職業: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獲得榮譽:入選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
這個暑假,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正緊張而忙碌地開始暑期調研工作。
這是楊華第15個下鄉調研的暑假。從2007年讀研究生開始,他就在導師賀雪峯帶領下,每年花3至4個月時間做田野調查,迄今堅持了十多年。從在讀研究生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青年教師,再到社會學博士生導師,田野調查成為他的學習和研究習慣,也成為重要學術範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青年教師是楊華博士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學生時代他學的是社會學專業,社會學跑田野、做調查,一般人好理解,教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需要去田野做調查嗎?
“當然,可能更需要。”楊華舉了個例子,在課堂上跟學生講“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這句話很對,可是怎麼去理解呢? 那一年的農村暑期調研中,他們訪問了村裏一位中年留守婦女。這位婦女年輕時受婆婆冷遇,現在婆婆重病,孤身一人,她就不想管婆婆。無論村幹部怎麼做工作,她就是不管。後來,村裏組織舞蹈隊,她成了領隊。舞蹈隊要代表村子到外面演出,是村裏的“形象代言人”,領隊要起帶頭作用。奇怪的是,不需要人做工作,她就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責任。在當晚的師生集中討論時,有學生提到,有信仰,不光是思想上有意識,更重要的是要把羣眾組織起來,當個體進入到羣體當中,人就成了“人民羣眾”,有了榮譽感和責任心,自驅力就不同,信仰就具體、可感,也就有了力量。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到社會學,治學十餘年中,楊華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奔波在中國大大小小的縣鄉。他和同事、同學們的田野調查,並不是簡單訪談、蒐集數據,而是吃住在農户家裏,與當地人打成一片,白天訪問,晚上討論,及時形成筆記,進行系統紮實的學術訓練,回來後再通過理論思考和昇華,形成文章論著,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十多年來,楊華已經出版了5本近百萬字論著。楊華説,這些字全是用腳底板走出來的。中國的學術長在中國的土地上,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才有基於中國國情的深入的社會學思考。
在中國大地上,他跑過19個省,駐過20多個縣村。今年4月出版的《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一書,沒有引用任何學術著作和論文,通過大量真實案例,揭示縣鄉政治運作的邏輯和機理。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上市一週就加印,登上了新書熱賣榜,獲得各界讀者熱烈關注和好評。
(長江日報記者魯珊)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