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智慧校園未來的建設空間在哪裏?建設真正的智慧校園,難度在哪裏?8月6日,在2021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峯會“數字經濟:通往未來之路”教育專場論壇上,以“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題背景,教育部科技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北京中學副校長周端焱、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外研在線CEO商其坤以及松鼠Ai創始人兼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慄浩洋等共同探討了智慧校園的發展之路。
8月6日,在論壇上,專家們分享了對於智慧校園建設的看法。
“智慧校園建設的道路還很長”。當日,作為公辦學校代表,周端焱以他所在的北京中學為例坦言,雖然學校已能實現空中課堂、融合課堂,但學生的數據還是一片片“孤島”,很難實現數據之間的互聯、貫通。在“雙減”政策(《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而學生的綜合素養更需要數據的支撐,“真正的智慧校園應該打通各個平台間的孤島,串聯起來,讓數據真正能夠積累下來,為師生服務。”
如何利用“智慧校園”呈現真實的學業報告?周端焱表示,實現這個目標有幾個難點:首先,學校欠缺一站式的大系統。學校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以小公司逐步推進的方式,資金存在困難。此外,智慧校園開發人員有時對教育、對各學科都是“外行”,這也影響着智慧校園的整體設計。周端焱希望,優質科技企業能夠牽頭帶動學校,從上至下地對智慧校園進行整體設計。
餘勝泉則表示,有的學校有幾十個系統,而學校複雜的、個性化的問題也很多,給企業帶來難題。儘管5G技術、大數據、AI、VR/AR發展很快,但學校不可能掌握這些技術,學校只是技術的使用者。餘勝泉認為,當教育技術可運營、規模化,且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技術支撐下的運營服務將會是未來新基建重點關注的方向。
任昌山透露,教育部在推動教育新基建、教育信息化整體工作時,一直強調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避免“為了建設而建設”。在這個理念下,政府不應大包大攬,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學校、師生有自主選擇的空間,構建起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能夠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其中來,競相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滿足學校和師生的需求。”
“在全國各個地方,智慧校園這個名字的內涵是極其不相同的。”商其坤指出,在實際的業務中,每個學校對“智慧校園”的定義也不清晰。遺憾的是,受制於經費、院校老師對數字技術的理解、應用,智慧校園在使用端效果並不好。而作為企業,他們需要從教學設計做起,明確此輪教學要求是什麼,事先做教學設計,而後提倡數字智慧,讓技術為教學所用。
“不同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行為數據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狀態參考。”慄浩洋表示,松鼠Ai目前服務於大量公立全日制學校,為學生、家長、老師定期提供數據報告。這些數據的作用在於幫助家長老師發現孩子擅長什麼,在日後把自己擅長的發揮出來。慄浩洋舉例,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走神頻率非常高,這時候老師要介入影響他,否則學習效果會大幅度下降。“有的孩子容易受挫,有的孩子過於自信,這些都可以通過行為數據非常精準地表現出來。”慄浩洋認為,行為數據可以幫助孩子做多方面衡量,進行多維度的評價,這對教育的改變是顛覆式的。而對於智慧校園的發展,他強調,“優秀的老師永遠是稀缺的,而人工智能自適應教育可以把最好的教育質量帶給每一個學生,實現教育公平”。
新京報記者 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