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衞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衞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將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發揮學校衞生專業技術人員、體育與健康課教師和教職員工等全員育人作用,構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責的健康教育體系。
上述意見第六條提出,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嚴格落實眼保健操、課間操制度,提倡中小學生到校後先進行20分鐘左右的身體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眾所周知,唯有身體健康作保證,學業才能蒸蒸日上。雖然到校後先進行20分鐘左右的身體活動屬於“提倡”,但也是必要的身體鍛鍊,因此必須重視起來。
而對於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必須貫徹落實。雖然教育部剛剛發佈了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逐漸上升,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持續向好等,但也不能就此滿足,而是要繼續努力,使更多學生達到體質健康標準。
事實上,如今中小學課業負擔較重,甚至體育課都被擠佔。不少學校還規定上“午自習”,有些學校連課間那十分鐘都不讓隨意活動,不僅剝奪了孩子的體育鍛煉權,還扼殺了其天性,以至於有些孩子在個性發展上出現了畸形。伴隨着體質下降,隨之而來的必將是“小胖墩”和“小眼鏡”數量的上升,甚至出現了中老年疾病低齡化趨勢。
“雙減”政策落地,必將改變壓在孩子們肩上的沉重學業負擔。然而,學業負擔不可能完全消失,即使正常學習,也需要體質保證,沒有“體質”哪有“智育”?體質,不僅關係到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塑造強壯健美的體魄,還能通過體育鍛煉養成耐勞、堅韌的性格,以及自尊自強的人格。
平時常給孩子講天才與汗水的故事,卻幾乎不提天才如果沒有體質,常會半途夭折的例子。通往人生的道路上,首先拼的就是體力。如果健康都無法保證,別説報國,就連自身的生活都成問題。所以,必須重視孩子們的體質健康。由此,操場也是課堂,體質好更有未來。
(東方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