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多大歲數算老這個問題,世界衞生組織已經幫助我們給出了答案,日本的定義並不是他獨創的。65-75 歲被定義為 Young-old,75 – 85 歲被定義為 old-old,而 85 歲以上才被稱為 oldest-old。從這點出發,我想先來談談關於老年的定義問題。
我們區分老年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大家肯定會説,這簡直是一道送分題,年齡啊。沒錯,以年齡(即從出生以來,一共過了多少年)來作為區分的標準是一種最直觀的方法。但是我們會發現這恰恰是一種最不精確的劃分方法。大家總愛説,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可是有一些人,他們再不老我們就瘋了,年輕就無法成為判斷他老不老的標準。(如下郭德綱和林志穎的照片,他們是同齡人)。
心理學家們在進行老年學相關的研究式,會以多種方法來對一個人的“年齡”進行測量。包括:
生理年齡:你的身體機能,心血管功能,骨齡也是常見的一種生理年齡的表示方法
心理年齡:用個體的一些心理能力來代表他的年齡,例如:認知能力,智力水平甚至動機,自尊水平等
社會文化年齡:這就是另外一種更加複雜的年齡的表示方式了——以你的社會角色來代表你的年齡(階段)。舉例來説:香港過年的習俗“派利是”(給紅包),規定是隻能已婚的人派給未婚的人,這裏遵從的就是社會文化年齡,即沒結婚代表沒有長大,因此有資格收利是(無論你實際年齡多大)。哪怕是一個 25 歲的已婚人士,給一個 45 歲的未婚人士“派利是”,也被視作是符合社會文化習俗的。
一般我們在做研究時,定義被試的年齡往往也會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例如 1)實際年齡多大,2)他們的認知功能如何(心理年齡),3)他們是否已經退休(社會文化年齡)。
65 歲以上的人還能工作嗎?
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典型的年齡歧視的問題,不可否認,隨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機能都出現了下滑。因此可能在上個世紀初,當大家都在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時,我們可以説老年人做的不如年輕人好。但隨着工作性質的變化(腦力勞動),老年人在這些方面完全不輸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彌補一些體力的弱點(如我們常説的選擇最優化和補償模型)。很多的研究也發現老年白領的工作表現與年輕人相比,並沒有出現顯著的退步。
退休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國家有着不同的規定,例如在美國就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一説(中國和日本都是有的)。退休其實牽涉的問題比較多,包括經濟、社會和個人。我這裏想從社會和個人的角度來談談退休後繼續工作的問題。退休對個人來説意味着一個很重大的角色變化——從工作到不工作,你的朋友圈將大幅縮水,你工作中常聯繫的人消失了,你將不再見到你的同事們了。這可能意味着你自己的社會關係喪失大半,而老年人其實和年輕人一樣都是需要一定的社會參與度的。因此退休後繼續工作的好處不言而喻。如果老年人退休後無法繼續工作怎麼辦?心理學家們提出,一些志願者的工作(義工,volunteer experience)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Nancy Morrow-Howell 是這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工作都發現,義工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和健康水平。
據彭博社的報道,日本老年學社團和老年病學社團發佈一份報告,他們重新定義了“老年”:65-74 歲的人應該處於初老期,75-89 歲才是老年期,90 歲以上為超老期。為何要提高老年人的起步年齡?答案是日本的勞動力太少了。所以從實用的角度來説,日本對於老年的定義應當更符合社會的需求,即勞動力不足的現狀。但不可否認的是説隨着醫療條件的進步,老年人的各項身體和心理機能其實也是不斷提高的。説到這裏我想到了《世界奇妙物語》裏的一個故事《美人税》,國家為了收税可以改變美人的標準,難道就不能改變老年的標準嗎?
如何保持年輕的心?
我記得好像是某女明星有些言論(記不太清了,沒有考證過,你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去考證一下),關於她如何永葆青春容顏,她説,不要去掙錢,不要養孩子,不要理財管錢,不要和老公斗氣,就不會老了。這些話可能有些極端,價值觀也容易引起爭議,在這裏就不展開評論其是非對錯了,但是單從“保持年輕”這一個方面來説,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不要讓過多紛紛擾擾的負面情緒大量佔用你的認知資源,因為太多的外部應激源(stressor)導致情緒波動,大腦大量分泌有害的神經遞質,而有害神經遞質的堆積,又會對神經系統乃至免疫系統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在容顏外觀上呈現出來當然就是憔悴無神等症狀,所以看上去就會顯得比實際年齡更衰老。説大白話就是,少操心,更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