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謀士是誰 如何評價劉邦

劉邦的謀士是誰,如何評價劉邦?劉邦之後的皇帝,單單就西漢來説的話,有十幾位。劉邦之後的皇帝,比較沒用的是他兒子,看來,虎父還是會有犬子的。縱觀整個封建社會,似乎父親英勇善戰,打下江山,坐穩江山的,兒子那一輩似乎都不行,這大概是因為皇帝老子忙於打仗,勝利之後忙於朝政,一下子就忘了管理了,這位官二代就腐化了,開始吃喝玩樂,不思進取了。

漢武帝劉徹像

劉盈這傢伙就是性格太軟弱了,這一點劉邦應該也有責任,小時候被劉邦差點扔掉,當了太子還差點被劉邦廢掉,當了皇帝還被自己的親媽控制了,一輩子很短,卻沒能過幾天安生日子。

呂后就不用多説了,她一直控制朝政,直到去世。後來的劉恆和兒子劉啓,一個是漢文帝,一個是漢景帝,合起來就是“文景之治”,劉邦的這個兒子和孫子還是很努力的,劉恆是真的為百姓考慮的,他的皇宮裏面吃穿住用行都是一切從簡,他希望省點錢,讓百姓負擔輕一點,減輕賦税。這父子兩還重視農業,親自下地耕作。由於社會安定,所以經濟迅速發展,到後來,錢太多,據説串錢的繩子都斷了,沒法計算庫存的錢。而這兩位賺來的錢,給後來自己的後人漢武帝劉徹征伐匈奴提供了物質基礎。

之後就是劉徹的兒子劉佛陵,這位皇帝倒黴就倒黴在,年幼登基,自己母親被殺了,可能是呂后的陰影,大臣們才想出這個主意的。再後來的劉病已,他主要貢獻是確立儒家思想。西漢後面的皇帝不值得一提了,基本就是頹廢了。

劉邦之後的皇帝,有人勵精圖治,有人頹廢一生,總的來説,前半部分還是優秀的,後半部分就基本沒救了。

漢高祖劉邦,漢朝開國帝,漢族與華夏文化的先驅者與奠基者之一,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謀略家以及軍事領袖,對中華的統一、穩定以及發展起着強大的影響。

 

劉邦畫像

劉邦雖出生貧寒,為人卻胸襟寬廣大度,不擅長謀劃勞作生計,曾經逐步擔任過徐州泗水公,沛公,漢王官職,秦國時期由於私自將罪犯釋放最終逃亡於河南省芒碭山。此時恰逢陳勝剛發動起義,隨後劉邦便在此處集結了三千名手下與之響應,佔領了徐州沛縣等地區,羣眾稱其為沛公,不久後劉邦便投奔秦國項燕之子項梁。

後劉邦逐漸攻進西安東部後,秦王三世向其投降,秦朝遂滅,劉邦上位後廢除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令,與渭河地區的鄉親們制定三條規章,殺人償命,傷人入獄,偷盜賠罪,必須遵守。鴻門宴過後,劉邦便立為漢王,統領巴蜀、漢中地區。

後爆發楚漢之戰,他屢戰屢敗卻未氣餒,劉邦深有軍事領袖才能,懂得選賢舉能,聽忠言納益諫,令部下各司其職各展其才。同時劉邦也絲毫不忽視集結各部落力量共同抵抗項羽,最終取勝,平定天下,稱帝長安,立國西漢。

劉邦上任後削除異宗諸侯,又分封同族宗親為諸侯王,立政上注重休養生息,百姓士兵生活輕負寬鬆,同時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奠定了漢民族的文化基石,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上位十二年後,劉邦在平定叛賊英布時中箭後卧病身亡,享年61歲。

秦朝末年,社會動盪,此時民間反秦勢力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兩支隊伍,即劉邦立漢王繼承項梁帶領的農民起義軍,以及項羽繼項梁之後領頭的楚兵,分別於河漢河北推翻秦朝統治,於是二者相爭,即稱之為楚漢戰爭。

劉邦與項羽影視劇照

起初劉邦的勢力大不如楚,無論是抗秦或是楚漢相爭,項羽幾乎百戰百勝,而劉邦絲毫不懂得如何帶兵打仗,唯有一點,助其反敗為勝最後打敗項羽的是劉邦目光長遠心胸寬廣,懂得用人,重用謀士大將,悉心聽取其意見,選賢舉能,正是靠着他的功臣們為其攻下了一座座城池,一步步擴大了勢力。而項羽性情暴戾自負,個性強,手下將士多為貴族才能平平,且在謀略上不及劉邦,鴻門宴上放過劉邦一馬,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楚、漢之間原本互相約定各據一方互不侵犯,誰料劉邦聽從大臣張良、陳平的意見,便起兵攻之慾趁其羸弱不備時一舉拿下,便派兵出擊項羽軍隊,將其團團圍住。此時項羽正處於勢力最薄弱時期,手下已無兵將,且軍備糧畜不足,岌岌可危。到深夜時,項羽聽見圍着他的部隊都唱起了當地的楚歌,便心生惶恐,疑慮漢軍是否已經逼近,敵軍中為何有如此多楚人。於是項羽心中早已沒了鬥志,與心愛的虞姬互相喝酒唱歌,唱罷引得眾人熱淚盈眶,心生悲傷。

項羽已無心作戰,便領着餘下為數不多的幾百名兵士突圍敵軍的包圍邊打邊往南逃,直至烏江,項羽已沒有臉面去見父老鄉親,於是揮刀自刎了,一代西楚霸王便這樣消失了。

劉邦為人出生貧寒,不善生計,甚至不懂兵法,但最終卻能稱霸天下,建立大漢王朝,是與其禮賢下士,選賢舉能,善於用人、信人有着極大的關係,正因如此才吸引眾謀士將領紛紛為其忠心、效命、打天下。

楚漢傳奇張良劇照

説到劉邦身邊的謀士,首推張良。張良是被秦國剿削的韓國舊貴族,因此對秦懷恨在心,一心復仇。張良神機妙算,為人深有謀略,辦事運籌帷幄,對事態軍情把握得極準,劉邦的大多數有轉折意義的計謀幾乎都出自張良之手。 蕭何,善於制定法令法規,嚴整軍紀軍風,慧眼識英雄,看人極準,是劉邦極佳的協理助手,在戰爭時期將後勤打理得井井有條,在楚漢戰爭、政策制定上有重要作用,後任宰相。 而韓信則是軍事異才,甚通兵法戰術,用兵打仗堪稱出神入化,十分驍勇,為劉邦打下無數城池,戰功赫赫,但缺乏政治頭腦,因為威脅到劉邦的政治目標,因此在建國後最後沒有落得好下場。 以上就是著名的漢初三傑,除此之外,還有智者陳平,頭腦十分靈活聰明,能在危難之時極短時間裏想出解決方案,但在深謀遠慮上不如張良有遠見。 樊噲是早年便與劉邦出生入死的鐵桿之交,一直追隨劉邦,早年以賣狗肉為生,帶兵打仗十分驍勇,雖然文化素質與謀略不足,卻提出了還軍霸上的想法, 還有曹參,堪稱蕭何後的第二宰相,在治國制策上也深有政治才能。 這些功臣,或勇或智,都在劉邦統一天下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對劉邦的評價

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建國君王,是漢民族歷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對華夏文化起着奠基與開拓的作用,推進了社會的統一與發展。

漢高祖劉邦

然而劉邦有着一個十分複雜的人物形象,早年間他出生貧寒卻好吃懶做,不善謀事生計,整日如無賴般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但劉邦為人情商極高,脾氣性情温和善良,樂於助人,且喜愛四處廣交朋友,胸懷寬廣豁達,行事仗義,有責任心,有領導者風範,有威信能令眾人臣服。 劉邦能出生草民,最終立國稱王,不得不與他的深謀遠慮有關係。劉邦善於用人,善於籠絡人心,以威信使人忠於他為其效命。劉邦一雙慧眼,看人極準,懂得將每個人的才能在正確的領域發揮得淋漓盡致,且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懂得選賢舉能,並且能夠信任部下,懂得以最好的方式駕馭部下。 此外,劉邦具備極強的政治天分,懂得忍辱負重,目光長遠,能在危難之時不謀小利,放長線釣大魚,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懂得洞悉社會現狀、民心百態,最終稱王稱霸固有其因。 劉邦登基後,加強統一,穩定統治,採取寬鬆的社會政策,減弱百姓的徭役負擔,發展文化、經濟,營造了文雅、大度的社會風氣,改善邊境關係,促進了社會的強大,改善百姓生活,深得民心。 但劉邦晚年為人多疑猜忌,誅殺了眾多當年打天下的功臣良將,令人心寒。 劉邦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偉大政治家,其在歷史上的名望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是難以企及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2 字。

轉載請註明: 劉邦的謀士是誰 如何評價劉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