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放牛班的春天”

    退休前,趙興洲響應支教號召,兩度遠赴海拔37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以下簡稱“久治民中”)支教。在那裏,這位生物教師實現了自己長期以來的音樂夢。

    在總人口不到3萬、只有一個紅綠燈的久治縣,趙興洲的音樂課總是從早開到晚,聽眾覆蓋全縣中小學生、從全州各地趕來培訓的教師,以及當地喜愛音樂的幹部羣眾。去年11月,他還把16個藏族孩子帶到上海保利大劇院的舞台,表演樂器和歌舞。這個故事被網友稱作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趙興洲是上海市嘉定區楊柳初級中學的一名生物教師,但音樂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愛好。他學過二胡、小提琴、古箏、吉他、鋼琴、銅管等多種樂器,參加過樂隊,甚至還會製作小提琴。他一直想做一名音樂教師,把這份快樂分享給他人。

    2003年來到上海工作後,除了教生物課,趙興洲多次參加培訓班,學習了作曲、指揮等知識,還負責組建學校民樂團。

    熱心公益的趙興洲,很早就有去貧困地區支教的想法。看到嘉定區教育局的支教報名通知後,他立刻有了參與的念頭。最終,作為嘉定區支教教師團隊中最年長的成員,他如願踏上青藏高原,成為久治民中第一位專業的音樂教師。

    剛到久治縣後的那幾天,趙興洲出現了失眠、氣喘等高原反應。然而,當看見高興得一擁而上、蹦蹦跳跳的孩子,他覺得自己“什麼高原反應也沒有了”。

    久治民中是一所有950多名學生的初中,絕大部分學生是藏族。和他預想中破破爛爛的鄉村學校不同,這裏的硬件條件甚至比上海一些學校還好。經過上海近年來的援建,這裏有了嶄新的教室和室內體育館,還有標準的操場、籃球場;音樂教室裏的多媒體大屏幕可以聯網,各方捐助來的樂器十分齊全。只因長時間少有人使用,樂器大都缺乏維護。

    於是,趙興洲買來配件,把樂器一一修好,並重新準備教案,打算從認識樂器、學習樂理開始教音樂課。他的目標是學生看譜能唱歌,並且不跑調。第一學年,他為八年級的9個班每週上一節音樂課。

    第一節課的氣氛熱鬧極了。趙興洲用二胡演奏《賽馬》、大提琴演奏《天鵝之死》、小提琴演奏《梁祝》、鋼琴演奏《致愛麗絲》、吉他彈唱《送別》,並講解樂器名稱和樂曲來歷。孩子們一下子對音樂和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課後一擁而上,挨個兒撫摸樂器。趙興洲忙囑咐他們要輕拿輕放,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樂器。

    趙興洲認為,音樂教育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影響巨大,能賦予人寬廣的視野和心胸,還能讓人找到生活的樂趣。他在教學中欣喜地發現,這裏的孩子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有很好的音樂天賦。

    有一天下午,趙興洲在給八年級上課時,一些七年級的孩子就站在門口聽,於是他接着給七年級孩子上課,直到下午6點多。他還利用工作日午休和週末下午的時間,在音樂教室一對一指導孩子學樂器。不用通知,孩子們就從各個班級聚來了。一個叫旦增更宗的八年級孩子原本就會唱歌跳舞,跟趙興洲學習一年後,她能用鋼琴彈唱。

    2020年11月,旦增更宗等16個藏族孩子跟着趙興洲第一次坐飛機來到上海。嘉定區相關部門主辦了一場主題為“夢行千里 樂在雲巔 脱貧攻堅奔小康”的音樂交流演出活動,這些藏族孩子登上保利大劇院的舞台,和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學生,以及上海當地的孩子一起表演,還參觀了東方明珠、外灘等。16歲的旦增更宗説,她以後想繼續學習音樂,將來成為一名歌手;13歲的卓瑪吉則想成為一名主持人,以後考到大城市學習,然後回去建設家鄉。

    在久治,趙興洲的名字漸漸傳開了。第一學期末,縣民族小學校長通過教育局找到趙興洲,邀請他為民族小學二至五年級學生上音樂課。於是,第二學期開始,趙興洲每週上午在民族小學上課,下午在久治民中上課。再後來,他連晚上的時間也安排了音樂課。

    支教的意義不僅是“輸血”,更在於“造血”。2020年5月,趙興洲應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邀請,和另一位在西寧支教的教師一起,培訓全州60所學校的60名教師。這些教師中,學過音樂專業的僅12名。短短一週,培訓效果十分有限,但趙興洲仍耐心地為他們講解基礎樂理知識、左右手配合彈奏的方法等。

    後來,趙興洲一直通過微信羣與參訓教師保持溝通,他了解到不少學校開始重視音樂課教學了,但部分學校還需要教師兼職教課。

    支教的日子過得飛快,趙興洲主動延長支教期限,直到去年底滿60歲,他才退休回上海。最後一節音樂課上,孩子們簇擁着請他簽名,有的孩子沒帶本子,就讓他簽在校服上,甚至手背上。全班學生給他獻哈達,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雖然已回到上海,但趙興洲仍和當地師生保持聯繫,還在籌劃有關音樂幫扶方面的事宜。他盼望着,當地孩子以後能夠接受更全面、優質的音樂教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0 字。

轉載請註明: 青藏高原上“放牛班的春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