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建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蒙古草原上各部族聯盟的軍事後勤處於原始粗糙野蠻的狀態,具有濃厚的草原部落特色。但隨着蒙古諸部的一統、中央政權建立,過去的原始的軍事後勤不能夠滿足蒙古鐵騎的征戰需求,因此許多新制度誕生實行。早期是對對方大肆掠奪,戰爭中以戰養戰,若是戰敗或存糧不能夠支撐起軍隊需要,那也沒有辦法,得過且過的,士氣很容易就一落千丈、不戰自潰。韃人生長於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祖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故無步卒,悉是騎軍,起兵數十萬。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則強,相離則弱,相反則亡。蒙古帝國基於自己的社會特色進行設置軍事後勤,因此是“強”。
導讀
蒙古帝國前的部落聯盟
初生的蒙古國
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各種制度處於草創階段,統一政權的出現,後勤補給也隨之得到改變,攻伐劫掠對方、驅牛羊隨行等補給方式變為更為健全多樣化。大蒙古國整合草原的人力物力,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和裝備的改善。例如,鐵木真全身是由精鐵打造的盔甲,麾下大將着鐵甲,士卒拿環刀。千户制、怯薛制、分封制、斷事官制度和札撒制度等設置,讓蒙古軍隊的後勤供給呈現制度化趨勢發展。例如作為大蒙古國立國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千户所,將原有的氏族和部落打散分開,分散到既是行政單位又是軍事組織的千户所,以達到兵牧合一、軍政合一的效果。士卒們的馬匹、軍器等給養,都是由自己所在的千户所或是百户所攜帶,千户們管理着本部所有的後勤糧草,行軍打仗的器械馬匹糧草也是由他們一手籌備。
千户收取麾下牧民的貢賦、車馬、搖役等等,軍事後勤就是從這裏面出。成吉思汗規定,國內從15歲到70歲的男子,無論貴賤必須服兵役。阿兀魯黑是一支特殊的軍隊,家屬糧草行李、武器軍需等皆由他們攜帶隨軍出征;戰事一起,他們駐紮在戰場不遠處,是蒙古軍隊獨特的後勤保障機構以及軍需補充場所。因這樣後勤保障,蒙古軍隊的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保障,讓大軍能夠來去如閃電、行動迅速敏捷。單靠這一樣,蒙古鐵騎就強於許多軍隊。但是面對中原國家的高壘深壑、堅城高牆,蒙古人似乎有點“束手無策”,因為他們想硬碰硬的快速解決戰鬥,不想長期對峙、攻堅。因此他們也開始了長期作戰的準備,於大軍周圍屯田和放牧。
大蒙古帝國的軍事後勤
蒙古帝國和元朝是兩個不同的時期,也是不同的國家,蒙古帝國是包括元朝、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在內的很大一塊區域和聯合國家,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主體和一部分。鐵木真離世後,後繼任的四位大汗,對治理天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同時對軍事後勤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休整和創新。蒙古帝國吞併大片土地,展現出勃勃的生機,吸納進來不少新思想和新人才,一些落後野蠻的制度廢除,一些先進文明且有效的制度建立,蒙古帝國的社會形態產生極大的變化。
蒙古騎兵在開疆拓土、建立帝國時,將中國農耕地區的百姓視作連牛羊都不如的東西,動不動屠城殺掠。因為當時的蒙古統治者有點野蠻不開化,剛接觸到中國的高級文明。當他們真正瞭解到中國先進文化,直到其好處,順其自然地會改變。正是藉助這樣的賦税政策,才能有力地為蒙古大軍置辦軍需財貨,為徵滅他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總結
一些具有鮮明的蒙古鐵騎的後勤設置是其他民族和政權學不來的,從征服地區掠奪所需物資以供軍隊需要,保障己方長期作戰,十分野蠻,也十分有效。依照這種後勤,蒙古騎兵出征,不需要攜帶大量糧食物資,更不用龐大的輜重車運送,後勤保障基地的設置也是可有可無。蒙古帝國除用掠奪、千户所、收税等措施提高軍隊行進速率機動性高外,還大量利用被征服地的人口承擔自己所需要的雜務勞動、營房工程等等,並且能補充一些被征服者進入自己的軍隊,作為普通士卒和攻城炮灰。
蒙古騎兵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靠這樣的後勤制度完成戰爭勝利,這是蒙古鐵騎戰無不勝的根本保障,兩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強大。沒有蒙古鐵騎的戰無不勝,就沒有“以戰掠奪養戰”的後勤;沒有“以戰掠奪養戰”的後勤,就沒有蒙古鐵騎來去如風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的戰爭優勢。
參考文獻:《國防論》《元史》《蒙韃備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