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從“貼近企業”變成“融入企業”
——成都工業學院應用型本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成都工業學院是2012年在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基礎上升格而來的應用型本科學校。應用型本科該怎麼辦學?成都工業學院進行了有益探索。學校黨委書記嚴餘松説:“我們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學校,就是要圍繞四川經濟社會需求培養人才。”
近年來,學校堅持高質量黨建領航應用型本科高質量發展,確立了“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思政引領實業報國
前不久,成都工業學院第30期“形勢與政策大講堂”如期開講,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這是該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形式之一。成都工業學院“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首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在慕課平台上已獲得全國100多所高校的30多萬學生選課,累計互動160多萬次。
“我們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引導同學們學好本領、實業報國,是思政教育的使命所在。”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何玲説,學校以“形勢與政策大講堂”為引領,調動校內外資源,把思政課程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愛、親身實踐、終身受益”的課程。
鑄魂育人,思政先行。學校始終緊扣實業培養人才的百年辦校史,成為生動而親切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學校不僅把先賢事蹟有機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中,還組織學生走出去,到紅色場館和工廠企業、農村社區等一線現場,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實業報國的理想信念。
專業對接產業需求
“基於MR技術的豆瓣生產線展示系統開發設計”“螺柱焊接裝夾成品的自主監測、反饋和預警系統”……2019—2020年度,學校企業專項項目獲豐收,來自各相關專業的師生團隊,深入一線,為企業解決了一大批難題。
“通俗地講,企業專項就是企業出題、學校作答,解決企業實際需求的專項科研項目。”學校教務處處長王小蘭説。
產業有什麼需求,學校就開設什麼專業、開展什麼研究、培養什麼人才。學校發揮郫都校區緊鄰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優勢,打造學科專業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環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助力電子信息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宜賓校區則結合當地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產業的實際,主要開設了智能製造、軌道交通、材料與環境工程等專業。
2018年,四川省教育廳與當時的四川省經信委(現已更名為四川省經信廳)簽訂了“廳委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協議,四川工業主管部門由此參與到學校建設之中。近年來,學校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實施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
校企融合協同育人
一塊鋁合金板,在“工業4.0”展示生產線上經過沖壓、1D打標、2D二維碼刻標、CNC圖案銑削加工、噴淋清洗及加熱烘乾、激光文字雕刻、尺寸外觀激光檢測等工序的精確加工,就變成了一個帶專屬標識的平板電腦後蓋。
這是成都工業學院的學生實訓,也是企業的真實生產。該智能生產線所屬的科技公司成工富創負責人説:“企業提供關鍵設備、核心技術人才及企業相關數據,保證平台設備、技術始終與企業一線同步;學校控股51%,確保平台為區域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培訓服務。”
據介紹,該公司是學校實現培養目標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相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融合、教學場所與真實工廠相融合、教師隊伍與工程師隊伍相融合等“產教五融合”的有力載體之一。
嚴餘松認為,建設教育強國,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可或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應用型人才的強力支撐,產教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學校攜手行業協會、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170餘個,培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89項;將附屬工廠改造為集“生產、育人”一體的教學工廠,服務社會的同時承擔學生工程素質訓練、生產實習。同時,學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專業、課程建設、教學日常運行等採用學校模式管理,實習實訓、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等採用公司化模式運營。
校企協同育人有力推進,學生從“貼近企業”變成“融入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近年來,學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用人單位總體滿意度達到96.78%。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0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