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人為什麼講“虛歲”?“虛歲”該怎麼算?你可能有個假年齡!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中國人為什麼講“虛歲”?“虛歲”應該怎麼算?中國人為什麼有虛歲?實實虛虛中,你可能有一個假年齡!

都説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就是一年,一晃又長一歲。按説年齡這件事,是非常簡單的,但是,過後後,有人突然問你今年多少歲了?你真能一下子説準嗎?回答這個問題,老輩人可能給你的是“虛歲”,年輕人給你的是“週歲”。確實,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人的歲數,有周歲與虛歲之分。


週歲,又稱實歲,是與虛歲相對應的一種記齡方式。虛歲是中國傳統計算年齡的方法,是以過年為標準,是一種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虛歲的計齡方式:出生時就記為一歲,以後每到一個春節增加一歲。

詳細點説就是,按照中國古人的觀念,女子受孕結胎之時,便已經算作生命之開始,所以在經過十月懷胎之後,嬰兒落地之時,便算作一歲,而年齡的遞增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要過了確定的生日之後才算作長了一歲,而是從新的一年開始就算長了一歲。


所以,民間才有“過了一年,痴長一歲”之説。比如春節迎新的一幅著名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説的就是歲齡乃天人同增。

週歲是國際通用的年齡計算方式,近代才傳入中國的。它的計算方法是,一個人出生後已經度過的時間長度。

因為年齡大小,還牽涉到個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所以,關於實歲的記齡方法,國家還出台了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明確規定,“週歲”,按照公曆的年月日計算,從週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每到公曆生日的當天便增齡一歲,這種計齡方式是公認的傳統,無需法律規定。在中國,出於減少糾紛的考慮,出於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甄別,相關法律才以推遲一天來計算周齡,這僅是特例而已。

在古代,中國人的記歲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虛歲,這種記齡方式,民間還一直沿用。在古代,虛歲準確如否,也十分重要,也會牽涉到法律責任。比方説當法律條文與年齡界限相關時,因其事關生死,所以,其作用就非常顯著了。


“生日”一詞在古代絕少提及,但它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唐代皇帝就率先突破傳統的“年歲”過“萬壽節”。萬壽節,就是皇帝的誕辰日,取萬壽無疆之義,是個全國性的節日。

中國古人之所以不過“生日”,是有其非常“傷情”的原因的,孩子的出生日,是母親的過難日,按照儒家禮教,父母去世後,生日那天應當是感傷的日子,是不可以用來慶賀的。

唐代以前,宮中並無大慶皇帝生日的典禮。確切地説,皇帝祝壽是從唐玄宗開始的。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的某天,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説:“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感傷。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以劬勞之日,更為燕樂乎?”

然而八十餘年後,唐玄宗卻志得意滿地接受了宰相源乾曜和張説的奏請,以他的生日為令節。這一年是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四十四歲。八月五日千秋節那天,李隆基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大陳歌樂,傾城縱觀。天下諸州皆令宴樂休假三日,編入律令。

皇帝生日時,全國放假三日,舉行慶祝活動,“朝野同歡”。在京城,羣臣向皇帝祝壽,獻上美酒甘露並各式禮品,皇帝亦按等級高低賞賜百官。經歷宋元兩朝,到明代時,就將皇帝生日——萬壽節,與“元旦”、“冬至”並稱三大節,清朝亦然。這樣,把“天子”的生日與“朝歲”、“祭天”的節日並列起來,便增加了“萬壽節”的莊嚴氣氛,使其帶有了更加崇高的意義。

所以,現代的虛歲按“年份”來表述並不準確,虛歲的計算方式也有以農曆生日為分界線的。其計算方法為,出生時為一歲,過完一個農曆生日,為二歲,餘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