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並非無能之輩,而是一代將才,連白起都害怕他
“紙上談兵”的故事人盡皆知,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是少年天才,熟讀兵書上的兵法謀略,説起來頭頭是道,但卻不會應用到實際戰役中去。
趙括第一次出戰就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因而世人都笑話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是個名副其實的紙老虎,可是趙括真的這麼沒用嗎?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及兵法,連父親趙奢都説不過他。每每在旁人面前高談闊論,都能得到許多的讚賞聲。趙王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普通臣民也非常愛戴他。戰國第一名將李牧就是他舉薦的,由此可見趙括絕不是個庸人。
可是長平之戰卻讓趙括的名聲一敗塗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長平之戰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迅速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之間的聯繫。
秦國佔領野王城
秦國眼看上黨郡唾手可得,上黨郡守將馮亭卻執意不願降秦,反而將城池獻給趙國。本來這事與趙國無關,但是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着實非常誘人,趙國思慮再三,還是接受了這塊燙手的山芋。
趙王認為只要派軍隊守住這塊土地,這片土地就能收入囊中,是一筆不錯的交易,於是趙王馬上派老將廉頗帶兵去上黨郡抵禦秦軍的進攻。
廉頗的防守戰廉頗在上黨地區挖溝築壘,以守代攻,雖説偶有敗績,但仍然能與秦軍僵持不下。秦軍糧草補給線長,趙軍補給線短,因而廉頗的戰法在軍事層面上是正確的,這也是趙國的初期覺得這場仗可以打的原因。
趙國與秦國的長平之戰
可是事與願違,秦國的強大趙國根本想象不到。秦軍的補給源源不斷,甚至還不斷派兵增援,可以説是全力以赴也要拿下上黨郡。由於恰逢天災,這兩年趙國糧食收成不好,趙國的物資供應已經逐漸頂不住了。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物資充足,雖然也遇到天災,但是財大氣粗,可以向其他國家花錢購買糧草。而趙國是小國,物資本就匱乏,而且北方還有李牧在對抗遊牧民族,兩線作戰對於一個小國來説負擔太重。
改換策略三年戰爭下來,趙國已經拖不下去了,急需要改變戰法。廉頗確實抵擋住了秦國的進攻,可是糧食補給成了問題,一直這麼耗下去註定失敗。趙國臨時用趙括換回廉頗,本意就是趙國放棄防禦轉為進攻的宣言,因為如果不這麼做,面臨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結局。
廉頗
有野史説趙王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才用趙括替換回廉頗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趙國已經沒有物質實力承擔這場戰爭了,反守為攻或者放棄到手的領土只能二選其一,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在三年戰爭的最後半年,趙國國君曾經多次督促廉頗進攻秦軍。但是廉頗堅持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繼續選擇堅守壁壘,拒絕出戰。廉頗居功至偉,趙王無可奈何,只能另選一名主帥代替廉頗。
趙括紙上談兵這時候,趙國朝堂之上,趙括談及自己的退敵之策,當時的整個朝廷聽完都認為可行,包括趙王和藺相如,於是趙王才決定派趙括換回廉頗。所以,接下來主動進攻的計劃是整個趙國的意見,並非史書上評價的趙括一意孤行,終成“紙上談兵”。
趙括紙上談兵
趙軍擅長打野戰,而廉頗卻始終只帶着趙軍固守壁壘,使得趙軍的優勢施展不開來。因而趙括一上任,雷厲風行,馬上組織野戰軍進攻秦軍,意圖速戰速決消滅王齕(hé)率領的秦軍。讓趙括沒想到的是,秦軍主帥也換人了,主將換成了“戰神”白起。
白起
面對白起率領強大的秦軍,趙括按照兵法排兵佈陣,按照計劃主動出擊。但是,紙上談兵的功力終究還是抵不過白起這個戰爭狂人。
被圍困的趙軍趙括率領的四十五萬趙軍被秦軍圍困,糧草短缺,只得以野草和戰馬為食。在這種局面下,趙括也曾經多次帶兵衝殺,給秦軍帶來了不小的傷亡。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戰馬和野草已經吃盡,開始陸續出現士兵們相互為食的情況。這個時候,初上戰場的趙括作為全軍的精神支柱,依然沉着冷靜,從容應對。他先後組織了五次突圍行動,都沒有成功。最後,趙括決定親自帶趙軍突圍,但也失敗了,趙括本人也在亂軍中被箭射死。
趙括中箭
殘存的趙軍失去了主將,沒了鬥志,這才投降。只是投降的結果卻仍是被白起坑殺,僅有二百四十名年輕士兵被放回趙國報信。
坑殺人數的討論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史書上説白起坑殺了40多萬的投降趙國士兵,但是整個趙國投入的兵力也只是45萬。所以坑殺40萬的這個數字是不可靠的,如果長平之戰中趙軍的所有士兵都是這樣死的,那還算什麼戰爭啊,況且根據記載,秦國六十萬大軍死傷過半,難道趙括不消耗兵卒幹掉秦國30萬人,然後還輸了?顯然白起坑殺的人數遠沒有40萬那麼多。根據戰國時候作戰比率相當來計算的話,趙軍原來有士兵45萬人,戰損30萬人,投降白起的趙軍約有15萬人。
遺址
1995年5月的一天,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高平市永錄鄉發現了一處古蹟。經過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這裏正是白起坑殺趙軍的所在地,遍地都是骷髏。經過一番研究,專家們認為這些死亡的40萬趙軍並不是一起被坑殺,很可能是加上戰死沙場的士兵,然後集中埋在這裏的。這裏也就驗證了上述説法。
至於為什麼史書上都會説白起坑殺40萬趙軍呢,想必是秦國説的大話吧,畢竟史官們都是按照國家給出的數據去記載的,沒有證據,誰也沒辦法考證。
所以得出大概的結論:長平之戰中,45萬趙軍全軍覆沒,戰死約30萬,投降約15萬。60萬的秦軍也損失了近30萬。這樣的戰果,對於初上戰場的趙括已經很優秀了。怎麼能説他無能呢?
從以上分析來看,趙括絕不是無能之輩。
總結原因如下:- 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趙括本可以在朝堂之上繼續紙上談兵,但卻冒死站到了一線。
- 趙括地位本就很高,名氣也很大,站到前線絕不是為博名頭,而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趙括以少敵多,以弱敵強,尚且能斬殺秦軍35萬,這只是紙上談兵?
- 趙括的敵人白起都感嘆:如果趙括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 有人總拿守街亭的馬謖和趙括比較,其實根本沒得比。因為馬謖是活着回去的,而趙括沒有。
筆者是一名90後,同為年輕人,我非常佩服這樣的趙括。紙上談兵不該是趙括唯一的標籤,他也是個有血性的年輕人!年輕人確實不該只會紙上談兵,應該勇敢地去戰場上去實踐,敢於到戰場上試試刀,可惜的是,歷史沒有給趙括試第二次的機會。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表達的意思是: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個成語的含義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但這個成語並不是看待趙括這個人物的唯一角度。
看待歷史人物的正確姿勢,應當是從多方面去看,去思考,否則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你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