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大家好,我是喬一瞧。

作為普通9年義務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很好奇讀私立、國際學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之前對此的認識,僅來自於某些國產電視劇。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所謂的國際學校,真的那麼“貴族”?

日常生活,真的那麼抓馬?

對此,我們採訪了一位在國際學校任職的老師。

她向我們講述了工作的真實情況和感受。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留不留,主要看老師美不美”

我們學校在一個二線城市,靠西邊的位置。

我主要負責小學1-3年級,學生一年的學費5萬左右,包三餐和住宿。

這個收費標準,在我們那個區,算是最高的了。

當然,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太小,不想住宿,也可以選擇走讀。

為了方便走讀,很多家長會在學校附近買房。

學生也可以坐校車,就是費用要比住校更貴一些。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在國際學校做老師並不輕鬆。

老師之間的薪資是保密的,不過班主任會高些,因為更操心。

這種操心主要是面對家長的。

一個班32-34個孩子,溝通工作很複雜。

因為對於私立學校的老師來説,家長更像是客户。

學校首先要保證收益,老師就要盡全力留下“客户”。

尤其在小學1-3年級時,學生換學校的事情非常普遍。

因為周圍類似的私立學校很多,競爭很大,家長之間也會各種比較、試讀,然後才定下來。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這麼做個比喻吧。

老師就像是銀行的大客户經理,家長就像是客户,明年還有預存的150萬,所以不能讓他們走呀。

這對老師的要求就比較高。

除了能力和經驗,更重要的,其實是看家長認不認可你。

我當時面試的時候,190多個人同時競爭,最後語文老師只留了4個。

所有面試環節,一天之內就要進行完,你説這能主要看什麼呢?

説白了,就是看形象好不好啊,有沒有親和力,討不討人喜歡之類的。

這也就是所謂的光環效應吧。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孩子在學校哭,家長在班主任那哭”

對家長來説,為孩子選學校,同時也是在“淨化”自己的圈子。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端的圈子裏成長。

在我們學校,家長來源主要有三類。

一部分是南方過來做生意的,因為户籍不在這裏,孩子沒法上本地的公立學校,只能送私立。

一部分是周圍重點大學的教授,高知圈的後代。

再有一些,就是本地的有錢人了,拆遷户,或是家裏擁有兩條商業街的那種。

以前剛工作的時候去家訪,還經常會被驚到。

那種家住4層獨棟別墅,屋裏直接帶電梯的家庭。

看他們的生活,就好像看電視劇一般。

不過,想象中的那種鄙視鏈啊,攀比之類的情況,倒不多見。

畢竟大家都挺有背景的,誰鄙視誰啊。

現在的家長,也都比較有素質了。

要是在5年以前,可能還會有那種衝老師打響指,吆喝你過來的情形發生,現在幾乎沒有了。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不過,即便如此,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還是一樣的糟心。

特別是高知圈,那些在教育部門工作的家長,對教育很有自己的看法。

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難達到他們的期望。

還有那種又寵溺,又想鍛鍊孩子獨立的。

孩子一哭就心疼,又不敢露面。

所以,我們辦公室裏,經常看到這種情景:

孩子在教室裏哭,家長在班主任那哭。

作為班主任,就只能一邊哄孩子,一邊哄家長了。

説句實話,來這讀書的孩子,物質上肯定是不缺的。

學校安排的課程,也儘可能多元。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英語是最重要的。

每個孩子一年級開始就要學,每年寒暑假,學校還會送學生去國外做交換研學。

除了日常課程,還有各種興趣班,比如烘焙課、機器人、科學小製作、高爾夫、游泳……總共有40-50門,自選。

每年還有夏令營活動,國內外的線路都有。

這些,都要額外收費。

不難看出,從學校到家長,大家都想在方方面面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可是,有些問題,還是很難解決。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10歲的女孩,自殘多年”

對於小學生,家長總有這樣的心理。

“孩子小,不懂事。”

“還沒定性,有點出格行為很正常。”

但是老師能看出來,有些孩子的問題,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然而,有的家長卻並不懂這個道理,或是沒有時間去關注。

像我們班有一個小孩,學習挺努力的,但寫出來的東西總像亂碼一樣。

我們幾個老師討論了一下,覺得孩子可能是在知識輸出這塊,出了什麼問題,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檢查一下。

但家長卻不信,覺得孩子就是不用功。

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一次考試,她語文考了40多分。

家長會後,她爸爸找到了我,上來第一句就是:

“怎麼考得這麼差?對得起我從家到這的油費嗎?”

孩子一聽,當時就哭了。

並且,因為父母做生意太忙,她竟然有好幾次都被忘在了學校,沒人接回家。

有一次實在太晚了,我只好把她帶回自己家,給她買了點零食,陪她看看動畫片什麼的。

雖然學習不行,她卻很擅長體育。

我就和家長溝通,想着孩子是不是可以走體育特長。

可家長的想法非常傳統:我們得靠文化課考大學。

在她升入4年級之後,就換了老師。

偶爾我也會打聽一下她的情況,卻又不好問太多。

也不清楚她現在怎麼樣了。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也是一個四年級的女孩,差點就被送去心理諮詢了。

她的脾氣非常暴躁,一旦生氣,就會控制不住地自殘。

她的胳膊和腿,都是被自己指甲抓的各種疤痕,已經沒法看了。

此外,脾氣一上來,她還會動手抓打老師,拉都拉不住。

後來和她媽媽聊天,才知道孩子的爸爸特別嚴格。

小時候因為不懂禮節,吃飯的時候米飯扔地上,她爸就把她狠狠打了一頓,屁股三天都沒消腫。

從那以後,只要是家裏有人大聲説話,她都會嚇得渾身發抖。

慢慢的,就形成了她暴虐的性格。

作為老師,我只能教她一些平復情緒的具體方法。

比如生氣的時候在心裏數數,告訴她不要懲罰自己等等。

但家庭對她的影響,才最深遠。

這些影響,遠遠不是老師的一句話就能輕易扭轉的。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説實話,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覺得自己能做的,實在太少了。

因為教育,本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和工廠不一樣,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和標準,最後出來的學生,彷彿同一個整容醫院出來的“流水線模特”一樣。

教育只能因人而異。

作為老師能做的,就是班上的30幾個孩子,儘可能地每天跟他們抱一抱,擊個掌。

儘自己所能,給他們一個最好的狀態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11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國際學校”:家長是客户,學校像銀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