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張獻忠寶藏
張獻忠寶藏被人們追尋了幾百年,至今還是個謎。據資料記載,張獻忠南征北戰,上劫宗室富户,下掠黎民百姓,搜刮的財富不計其數。當他準備將這批財富經閩江運抵大本營四川時,途中遇到追兵襲擊,於是幾千船的寶藏沉入江中,從此留下了張獻忠寶藏之謎。
張獻忠文物
關於張獻忠寶藏來源,不少史料都有詳細的記載,結合張獻忠起兵以後的所作所為,擁有鉅額財富應當是事實。值得推究的是,這批寶藏究竟下落幾何?究竟是不是沉入江中,如果沉入江中,那麼具體又在什麼位置呢?
這一系列的疑問,一直困攏着文物考古人員和四川地區的人們。多少年來,張獻忠寶藏的傳説讓四川江口鎮成為了著名的尋寶地點。如其所願,有的人確實能挖到些銅錢之類的寶貝,但其數量和質量有限,完全不能證明張獻忠寶藏的落腳地。
直到近年,一起文物盜案的曝光,才讓張獻忠的鉅額寶藏之謎有了破解的可能。事件源於彭山區警方破獲的一宗盜販賣文物案。彭山警方對犯罪人員進行刑事拘留,同時讓考古專家對盜竊的文物進行鑑定。經初步估計,這些被販賣的文化價值連城,一級文物就達數件,而且都與張獻忠寶藏有關,這些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揭開了人們心中的謎團。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十分確切的證據表明,這批受損的文物就是張獻忠的寶藏,因此不能妄下定論。
張獻忠藏寶埋在金馬河
明末的張獻忠雖然死了三百多年,但是關於他的一些傳言卻至今時有耳聞。而人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張獻忠寶藏沉江之謎。那麼,“寶藏沉江”這一歷史事件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具體發生的地點又在哪裏呢?
張獻忠畫像
事件得追溯至明朝崇禎末年。當時,陝西各地災荒連年,農民顆粒無收,生活貧苦不堪。在此期間,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揭竿而起,率領一支軍隊搶掠明朝政府,獲得了鉅額真金白銀,沒人知道這些財產終究有多少,有人説有幾千萬兩白銀,也就相當於三十億人民幣。如此鉅額的財富,當然會令很多人垂涎。只是,當張獻忠在與清軍的激戰中兵敗身亡後,寶藏之謎也從此不見天日。
然而,2011年11月,一則“張獻忠藏寶埋在金馬河”的驚人消息傳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先是在温江金馬河段出現了許多古錢幣,接着在壽安鎮金馬河段也發現了很多古錢幣,並隨之引來了上百村民的集體上陣,拿着鋤頭、鐮刀爭先恐後地挖寶貝,尋找銅錢。金馬河出現寶貝的消息,不但被媒體廣泛關注,也驚動了當地的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
金馬河中挖出的古錢幣
儘管這一事件被認為這是張獻忠藏寶埋在金馬河的證據,但是據學者分析,這些銅錢也可能是當年政府上繳的税錢,在張獻忠運錢時不慎沉船落入河中。所以,張獻忠的寶藏是不是埋在金馬河,還有待積極考證。
張獻忠稀世寶藏竟被盜
據歷史傳説,明末張獻忠攜千金珠寶南下,不料在四川彭山區一帶遭襲,導致船隊翻沉,無數珠寶落入江中,下落不明。幾個世紀以來,張獻忠寶藏的去向一直是個謎團。那麼,張獻忠寶藏在哪兒呢?這個秘密一直被後世之人所追蹤。不過,卻無人可提供確切的答案,就連考古隊都不得而知。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
根據歷史傳説,張獻忠寶藏應該埋在彭山區一帶的江中,而彭山區周邊的村民們只知道寶藏就在不遠處,甚至村民們經常去附近的江中打撈,以便尋到金子,卻鮮有收穫。不過,有消息稱,今年彭山區檢察院破獲了一起盜賣文物案,經專家初步鑑定,這些文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多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甚至價值連城。如此,人們便聯想到三百多年前的那個傳説,難道這些文物竟是張獻忠失落的寶藏?不被世人瞭解的張獻忠寶稀世藏竟被盜?
盜墓賊固然令人憤怒,但是如果真如外界傳言,這批文物是張獻忠當年沉入江中的寶藏,那麼,長久以來期待的秘密——張獻忠沉寶事件的考古謎團邊有可能被揭開。對此,文物部門的回應是,假如這批文物不是假的,能夠與史書記載的張獻忠寶藏沉江事件相吻合,則彭山岷江就是當年的張獻忠寶藏沉江之處。由此可見,如果證據確鑿,這些文物就為我們提供了更大價值的考古依據,張獻忠寶藏之謎有望被破解。
張獻忠傳
張獻忠的一生頗受爭議,關於他的生平事蹟,正史記載很多,野史雜談更是不少。只是這些記載有的是相互矛盾的,無法一一採信。下面就以《明史·張獻忠傳》為基礎,結合其它史料,對張獻忠的生平作一個簡介。
張獻忠蠟像
聚義起兵
張獻忠(1606~1647),陝西延安衞人。曾在延綏總兵手下當兵,因罪除名。公元1630年,陝西各地農民暴動,年僅二十四歲的張獻忠組織米脂十八寨響應,號稱“八大王”。此後八年間,張獻忠東奔西突,不斷攻城略地,勢力逐漸龐大,隊伍發展到幾十萬人。1638年,張獻忠部不敵明將左良玉的進攻,遭到重創之餘遁入湖廣一帶的山中。陷入低谷的張獻忠決定接受朝廷“招安”。不過,張獻忠並未放棄反明,休養生之後後,很快又捲土重來,將明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矢志抗清
1840年,張獻忠進入四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並稱帝,並在此遭到各方武裝力量的圍剿。張獻忠以對明朝“造反”起兵,不過隨着時局的變化,明朝已經日落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清朝。張獻忠認為,明朝政權雖然腐敗,但終究是中華“正統”,於是逐漸與明朝殘餘勢力聯合,進行抗清活動。張獻忠部後來成為南明小朝廷抗清的主力,他的養子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都受到永曆帝的重用。1646年,清軍擁兵西進,張獻忠在鳳凰山中箭而死。
身後謎團
張獻忠死後,關於他的種種傳説卻愈演愈烈,如入川屠殺、吃美女以及江中沉寶等等,史學界對此存在爭議。張獻忠起兵後,大半時間與明廷對抗,最後卻死於清軍之手。雖身負種種爭議,但畢竟於當時覆雨翻雲,仍不失為亂世梟雄。
張獻忠入川
張獻忠,別號“八大王”,是明朝後期農民起義的著名人物,與李自成齊名。張獻忠一生與蜀地結緣,不但曾經在成都稱帝,最後也死在了四川。
張獻忠攻城羣雕
三度入川
張獻忠是陝西人,早年當過捕快,後來犯事被除名,於是投軍。沒想到的是,本想在軍中有所作為的張獻忠,這次又因故被開除了。就這樣,被斬斷了“吃皇糧”路子的張獻忠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由於受過軍事訓練,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勢如破竹,很快便成為明廷重點打擊的對象之一。
公元1634年,張獻忠進攻夔州,被女將軍秦良玉擊敗。1640年,張獻忠軍被明將左良玉逼入四川,與官軍鏖戰大半年,各有勝負。後來,迫於形勢的張獻忠率軍進入湖北,並在武昌稱王,號稱“大西王”。不過,四川古稱“天府之國”,張獻忠並未放棄,於1644年再次挺進,在此正式建立“大西”政權,自稱皇帝,並改元“大順”。同時頒佈了新朝曆法,還分封四個養子李定國等人為王。大西政權的建立,意味着此時的張獻忠和他的部隊達到鼎盛時期。不過,好景不長,大西政權受到了四川當地豪強武裝、明廷軍隊,以及後來的清朝軍隊的瘋狂圍剿。
屠蜀爭議
關於張獻忠入川,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張獻忠是否對四川進行過大屠殺”這一問題了。根據清朝官方記載,張獻忠在佔領四川期間曾多次“屠蜀”,以至當地人口僅剩十分之一二。但到了現代,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減少過半是事實,但這並非全是張獻忠造成的,因為在張獻忠死後,清軍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佔領四川地區。如果説張獻忠幾乎殺光四川人的話,那當時風頭正盛的清軍,進軍四川應該不會遇到很大阻力。可見,所謂“正史”,也有值得推敲之處,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能只憑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