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學生居家學習,教師線上教學,教育的生態發生了變化:一是教師製作的教學微視頻呈倍速激增,二是學生混合式學習方式規模呈現,三是教學管理精細化。
後疫情時代,教育迴歸原有生態,但是初露端倪的教育新生態已漸成方向,一場因疫情引起的世界範圍內的在線教育實踐,正在影響未來教育理念和治學變革,以“線下課堂為主陣地,線上教學為支撐和有益補充,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學習方式”正在成為方向和目標。
以情感和精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基礎教育階段,傳統的面對面授課將依然是主流,教育成效建立在師生融洽的情感中。疫情期間,教師們以更高的社會責任感投身到網絡集備、微視頻製作、學習分類指導中,展示出教師的學習力和變革力,教師們以更濃郁的情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後疫情時代的“混合式學習方式”中,守護良好的師生關係、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打造互動教學平台成為教師們的三大共識。復課之後,我們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推動教學線上線下的漸進式融合。疫情期帶給我們的有效實戰經驗要一以貫之堅持。比如學校利用學情分析工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有效的大數據收集和關聯分析,實現對學生認知能力、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情況的科學判斷。通過建立學生知識樹、診斷學習問題、發現優勢學科,幫助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自查,實現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教學。
重點建設校本化教學雲課堂平台
利用疫情期間形成的基礎趁勢而上,尋找突破口和亮點,集中優勢兵力,使“混合式學習方式”從應對疫情的“非常態”向“新常態”轉變。
豐富教學活動“因材施教”。疫情期間,我們嘗試了豐富教學活動組織形式:教師線上教學進行分工,有的學科一部分教師負責講課,另一部分教師承擔答疑輔導和批改作業的任務;有的學科基於學生的課業水平和差異化的學情,將學生在正常線上教學外,重新編班至不同層次的“因材施教班”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精準化教學。
後疫情時代推動教學活動組織的變革已成為學校教學管理的常態性重要內容。為此,學校提出“一路兩環境,打造教育新生態”,即“一路”指基於技術的因材施教發展之路;“兩環境”指創新性教育環境和挑戰性學習環境,其中重點建設校本化的教學雲課堂平台,是形成學校“混合式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載體。
教師智力服務網絡流轉。疫情期間,教師製作的微視頻不僅自己學生在學,一些家長和其他學校學生也在看,符合網絡學習特點的微視頻讓不少教師成為“網紅教師”。後疫情時代,關注通過互聯網促進教師智力服務的流轉,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學校鼓勵具備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師繼續製作微視頻,同時匯聚疫情期間教師製作的微視頻課程資源,通過互聯網促進教師智力服務的流轉,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校教育公共服務形態與質量的優質化多樣化呈現。
開發學科網絡校本資源課程體系
有效推動“混合式學習方式”變革,要結合學校信息化校園發展的路徑,尋求發揚傳統優勢、攻克薄弱環節的突破口,形成可持續發展有活力的“混合式學習方式”體系。
疫情使信息化和教育教學場景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助推了師生信息素養的整體性提升。有的教師將在線直播課上與學生互動、提問的過程錄製下來,成為生成性資源,不僅呈現了教學內容,也將教學的過程轉化為資源保存下來。後疫情時代,學校要收集彙編疫情期的優質典型教學案例,建立教學案例庫、教學素材庫。組織教師開發學科網絡校本資源,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體系化與在線教學有機結合,按照標準化、規範化、數字化的要求,研發如校本題庫、微視頻庫等學科資源,通過教學管理平台進行學科資源統一管理,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學科校本資源和課程體系。
疫情期間,因為信息技術的支撐和大數據驅動,使滿足規模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成為可能,“混合式學習方式”無疑將成為未來教育教學勢不可擋的新範式。在線上線下教學雙向深度融合的新生態環境下,教師將成為學習資源應用的鏈接者、學習情況分析的診斷者,學習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將成為知識結構的完善者、思維邊界的突破者、創造品質的跨越者。
作者分別為福州三中校長 校長助理、博士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