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武則天14歲入宮做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25歲入感業寺做尼姑,27歲再入宮做唐高宗李治的昭儀,32歲當上皇后,67歲改國號為周自立為皇帝。看她的人生軌跡,堪稱奇蹟。尤其是她在李世民生前和死後這兩處,最是讓人匪夷所思;若人生如棋局,這兩處怎麼看都像是死棋,難有活路。但她硬是憑一招險棋,起死回生,趟出一條活路來。
關天武則天在李世民生前和死後之事,正史記載都極少。如關於她入宮,《舊唐書?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中只有極簡單的記載:“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而《新唐書?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的記載更簡單:“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至於在李世民死後她的去處,《舊唐書?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這樣記載:“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新唐書?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的記載也是大同小異:“太宗崩,後削髮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
從史籍記載看,武則天陪侍李世民十幾年,直到李世民逝世她都仍是才人,從未得晉封,若她一直未得寵,也屬正常。但事實顯非如此,相反李世民極寵愛武則天,因而病逝前仍讓她侍疾;正因他極寵武則天,武則天才會念念不忘,以致在晚年仍回憶幫李世民馴馬及李世民教她書法一事。
李世民極寵愛武則天卻不給晉封,顯然不合情理;且在險惡的後宮,極得皇帝寵愛的女人,若沒有相匹配的身份地位,是很危險的。箇中原因,確讓人費解。不過從《舊唐書》關於李世民與李淳風就“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預言的對話中,也可略見端倪,就是李世民對武則天應是有所懷疑,有防範之心,但因寵愛她也不殺她,只是不給她出頭的機會,想等他死後送感業寺為尼,讓她自生自滅。
李世民這種深謀遠慮的安排顯然極高明,也無可厚非。可惜,極聰慧又極具野心的武則天並不甘心坐以待斃,為活命,她兵行險着,決定拼死一搏。但對一個孤身入宮的女人而言,她所有的本錢和武器只有這兩樣:美貌和感情。而她所使用的對象更是別無選擇,就是即將繼位的太子,因只有未來的皇帝,才能真正救她。她所要達到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贏得太子李治的愛,且還是那種讓人欲罷不能、甘願付出一切的愛,否則不足以讓李治打破人倫底線和世俗偏見的壓力,沒有用。
若説武則天初入宮時還是純情少女,那麼她陪侍唐太宗十幾年,伴君如伴虎,見慣各種權術和陰謀伎倆,當在太宗病逝前遇到來侍疾的太子李治時,應已是個善於把握男人心理的情中老手了。因而,她想要李治愛上她,在太宗病榻前傳情無疑是她唯一的機會。這當然是一招險棋,若不奏效,不但是自尋死路,可能還會禍及家族。
據《新唐書?后妃傳上》記載:“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悦之。”由此可見,武則天這一險招不但讓李治愛上她,可能還是“一見鍾情”那種。至於如何讓李治愛到“欲罷不能”,深諳男人心理的武則天可能是在“偷”字上下功夫,因“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自古人性相通,男人的心理大抵如是。因而可以推測,武則天可能採用的還是讓李治“偷不着”的招術。這女人的厲害,於此可見一斑。
古代的女人,愛玩“遺帕懸相思”之類的愛情。武則天這一招“病榻前傳情、偷情”,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她玩的是“留情懸相思”,更棋高一着。李世民死後,按唐律無子的嬪妃都被送去感業寺為尼,因武則天已成功給李治“留情”,讓他始終“懸相思”,可以想像,他和武則天之間的續情,應在所難免。因他們之間的所謂愛情本就是忌諱之事,正史當然不會對此有過多記載。如《舊唐書?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記載:“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新唐書?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則記載:“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悦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
史籍記載簡單,事實應不簡單。因武則天的身份實在太特殊,若無特殊的手段,是不足以讓“後宮佳麗三千”的李治打破禁忌並頂住各方壓力迎娶她回宮的。
武則天現有一首名為《如意娘》的愛情詩留傳:“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詩所流露的相思之情感人肺腑。這首情詩雖無創作年月,但不可能是寫給她常陪侍左右的李世民,應是她入寺為尼後寫給李治的,因只有在那樣的境地,才能寫出如此催人淚下的情詩。也只有這樣的感情,才能打動重情義且性格優柔的李治。
由此可見,入寺為尼的武則天應主要是靠書信與李治保持感情聯繫。不過對男人而言,單談情可不能真能留住他的心,所以除了書信,應還有實際的私密約會。事實證明,武則天入宮前已懷孕,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使盡手段,想方設法懷上龍種,這才是武則天的最終目的,也是她擺脱絕境、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她的再次入宮,無疑是她人生的一次大逆轉。而經過諸多磨礪的她, 一旦入宮,已是“蛟龍得雲雨,再非池中之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