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烏鎮9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憲旭 董志成)今天下午,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互聯網+教育”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論壇上指出,經歷新冠疫情期間的大規模線上教學,中國師生、家長對線上教學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互聯網+教育”對整個教育體制的影響也不可逆轉。
主辦方供圖
劉利民表示,“互聯網+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中國已開啓了新時代教育新徵程,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網絡教育”寫入黨代會報告,並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部分提出要高度重視網絡教育。發展“互聯網+教育”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歷史選擇。
據瞭解,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教師利用互聯網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進入常態化,“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把發達地區優秀課程的課堂送到了邊遠地區的學校,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經居世界首位。
“這些成績為實現疫情背景下的‘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劉利民談到,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以來,“互聯網+教育”有效支撐了我國近3億名師生的教學學習,以慕課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教育也開始走進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中央,加快中國高等教育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步伐。
劉利民直言:“經歷這次大規模線上教學,中國師生、家長對線上教學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互聯網+教育’對整個教育體制的影響也不可逆轉。”
新時期為“互聯網+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加強行業規範和治理成為目前的社會共識。劉利民認為,推動“互聯網+教育”在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將發揮更大作用,需要繼續完善新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彌合由於基礎設施配備不夠充分、學生學習條件不夠平衡等問題形成的“數字鴻溝”。與此同時,要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發揮集約效應,促進學校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創新互聯網+教育服務模式,提供多樣化個性化資源,面向社會開放更多更優的學習資源,提高服務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水平。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在提升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需要教育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劉利民表示,互聯網技術不應單純被視為一種工具,它是推進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力和現實路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