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着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裏的秘密吧!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許多國民就已經開始意識到清帝國已經脱離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正在逐漸與西方列強拉開差距。為了恢復往日的國際地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着推動各項改革措施。但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證明,這些改革都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因此,一部分國民提出要對政治制度進行根本改革,即將君主專制制度改為君主立憲制度。
隨着時間的推移,清廷發現已經無法通過強硬手段來鎮壓國內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為此,不得不提出了"預備立憲計劃"。但是在皇族內閣名單正式頒佈之後,卻徹底點燃了國民的怒火。
預備立憲發生於光緒一朝
清廷在高壓下不得不宣佈"預備立憲"
時間來到公元20世紀初期,此時清廷已經用盡了手段,仍然無法完成對帝國的中興。在社會各界輿論的壓力下,清廷終於決定仿照日本例派遣使團出國考察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並對帝國現行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
清末出國考察團人員合影
公元1905年7月,以鎮國公載澤為首的五大臣正式啓程,前往歐美及日本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考察。歸國之後,經清廷內部商議,於9月對社會各界公佈開始準備進行政治改革。因政治改革工作量巨大,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因此要先經歷過一段準備階段,而這個準備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計劃的公開頒佈,給了國民最後的希望。在大多數人看來,清廷終於"開竅了",清帝國似乎又一次擁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以康有為、楊度為首的立憲派的聲勢及地位立刻壓過了革命派,並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和擁護。
這些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東奔西走,天真的以為君主專制終於要一去不復返,民主社會即將到來。而且伴隨着《欽定憲法大綱》、諮議局和資政院的頒佈與成立,帝國政治出現了明顯的轉型徵兆。但他們不會想到,這些都是清廷為了敷衍國民所採取的"緩兵之計"而已。
考察團歸國後頒佈的《欽定憲法大綱》
清廷敕令地方政府建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在對外公佈了立憲的原則之後,清廷便對中央官職進行了改革,廢除了許多已經不再適應新制度的行政機構。在打破了原有的六部制度之後,又新增了許多新的行政部門。如郵傳部、海軍部(計劃籌建)等等。
隨後,清廷敕令地方政府要儘快籌建諮議局和資政院。諮議局是一種地方的審議機構,該機構可以監督地方政府的財政及行政;但是該機構無法責令政府按提案進行具體實施,因此諮議局更像是一個諮詢機構。時至公元1909年10月,除新疆外所有的省份都已經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組建。
而資政院的權力則較諮議局擴大了許多,可以議論國家税收、財政、法律等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資政院並不具備修改法律的能力。如果想要修改,則必須將提案提交給皇帝批准方可生效。
諮議局和資政院的建立,是清廷仿照西方議會制度進行建設的一種具體嘗試。雖然諮議局和資政院二者的權力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地方諮議局議員的選拔受到嚴格限制、資政院無權直接立法等等。但西方國家在建設議會制度時,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發展階段。至於西方後來的議會制度,則是在不斷的摸索過程中才得以慢慢完善的。
清末資政院舊址
清廷公佈內閣名單,徹底激怒國民
公元1911年5月,清廷終於對外公開了第一屆內閣的名單。當人們滿懷期待的查看名單上的人員時,卻意外的發現:在一個只有13名內閣大臣組成的內閣名單中,竟然有7人是宗室成員。同時,漢臣在內閣中所佔的比重也較小,只有4人。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屆內閣被世人諷刺的稱之為"皇族內閣"。
被選定為內閣總理大臣的奕劻
針對皇族內閣成員組成是否合理的問題,學術界內部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對此,湘潭大學歷史系熊元彬副教授在《歷史的再審視:清末"皇族內閣"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學術界內幾個主流的觀點:
董方奎從過渡性視角認為皇族作為過渡內閣"的總理大臣有其合理性,而李細珠則從清廷高層政治權力的運作出發,認為與其説奕劻內閣是因皇族親貴太多,不如説是因清朝皇族親貴為滿族,滿漢矛盾才是問題的焦點。而馬勇則從立憲原理着手,認為皇族優先享有政治權利,其實是對平民對立憲黨人政治權利的剝奪···
皇族內閣的組建,讓國民終於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從始至終,清廷都未曾真正想要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即廢除君主專制制度改為君主立憲制度。再加上想起先前三次國會請願運動中清廷的消極態度,就足以讓國民感到寒心。
而清廷之所以組建皇族內閣,實際上也是為了在君主立憲制度下繼續行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換句話説,清廷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原本應當賦予全體國民的權力轉移到了貴族階級的手中,這樣更加方便控制。如此,內閣就成為了君主操縱政治的工具,那麼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又還有什麼意義呢?
本應由內閣控制的軍權實際上在載濤手中
雖然皇族內閣的成立足以看出清廷並非真心想要進行政治改革,但先前的預備立憲計劃確確實實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尤其是諮議局和資政院的建立,極大的衝擊了在古代中國實行了千餘年的舊封建政治制度,也是從舊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化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同時,皇族內閣名單的公佈也讓立憲派立刻失去了人心。從此刻開始,立憲派內部發生了激烈的分化現象,一部分原本主張擁護君主立憲制度的知識分子選擇倒向革命派,堅決擁護以革命的形式推翻舊有的落後制度,加速了清帝國滅亡的歷史進程。
自鴉片戰爭以來,國民不斷給予清帝國中興自強的機會,但清廷卻屢屢辜負國民的期望。可以説,清廷在皇族內閣事件中耗盡了國民賦予其身上最後的一絲希望,而這也成為了壓垮清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着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