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意味着什麼?到底有多重要?
跟漢、唐兩個統一王朝相比,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割據混亂,但在應對北方邊患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這種無力,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
燕雲十六州,大致位於今天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東西六百多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保全自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這個做法對於後來的中原王朝而言,意味着災難。從北方的地理格局來説,燕雲十六州就像中原王朝的門户。傳統中原王朝,以農業為主。
他們更側重防禦,跟遊牧民族相比,機動性較差。而遊牧民族的機動性,主要依靠騎兵。在槍炮沒有出現的年代,想要抵抗騎兵,基本要依靠地理環境的幫助。利用天險,對騎兵進行阻隔。
對於古代戰爭來説,狹長的燕雲十六州,憑着自己的地理條件,成為絕對的天險。對於中原王朝來説,燕雲十六州可以起到阻隔遊牧民族軍隊南下的作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燕雲十六州的內部地理環境中,北部位於華北平原北端。
華北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屬於重要的產糧地。這樣的地理條件,如果遇到騎兵,那就是長驅直入,根本很難防禦。
可是,巧合的地方在於,燕雲十六州北部地區,囊括了燕山山脈,以及北太行山山脈。這兩座相連的山脈,就如同兩座天然的城牆。
遊牧民族的騎兵想要進攻華北平原,就要直接進攻,或者施行大迂迴戰略,繞道而行。在過去那種交通工具落後的時代,軍隊想要跨過這兩座山脈,難度係數極高。對於另一面的中原王朝,只需要少數軍隊就可以防禦。
除了這些天險,燕雲十六州又修建了一套人工防禦。這套防禦是在北宋以前修建的。其中包括長城、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渝關六處防禦。
它們跟山脈河流連接,成為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所以,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北宋葉隆禮才會在《契丹圖志》説:“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當年遼太宗佔領燕雲十六州後,立刻把幽州升為燕京,雲州升為西京。並且規定,不是親王身份的,不能掌管燕雲十六州。遼國人對這裏也是苦心經營多年,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的時候,遼國已經把前線推到靠近雁門關一帶。
所以,才有“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的説法。而且,如果中原王朝想要經營東北,必須得到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登基後,對於統一事業,只是準備收復北漢為止。對於燕雲十六州,即便收復,也無法長期佔領。不如積蓄國力,跟遼國保持均衡態勢。
對於北宋而言,他們失去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軍事上的重要屏障。並且要看着燕雲十六州這樣一塊經濟發達的地方,被遼國佔領。而且,北宋後來的體制、國策,乃至最後的結局,都受到燕雲十六州在他國手中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