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棡到朱審烜——大明晉王家族的故事
晉王,是中華古代王朝的頂級王爵,自魏鹹熙元年(264年),權臣司馬昭從晉公升為晉王開始,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三子朱棡被冊封為晉王結束,中華歷代王朝中被冊立為晉王的皇族(或者重臣、權臣)一共是二十九位,其中不乏李治、柴榮、趙光義等日後登上皇位的真龍天子。在二十九位晉王中(指始封王者,不包括後續承襲爵位者),先後有十五位最終承繼大統,成為社稷新主。而晉王也是歷代王朝中,除皇太子之外,繼承皇位最多的顯爵(相比而言,另一尊貴的王爵:秦王,歷史上只有區區五人最終得以逆襲,成為新天子)。“晉”字上日下亞,隱含有“僅次天子”、“儲君”的意義,所以在王朝統治者分封諸子為王時,大多賜封德才兼備、寵愛有加的皇子為晉王,比如隋煬帝楊廣、隋元德太子楊昭、唐高宗李治、後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元顯宗甘麻剌等(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太過於逆天,例外,只是個例外)。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在冊立皇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後,太祖將其餘諸子及一個侄孫(太祖長兄朱興隆之孫朱守謙)全部冊立為親王(朱守謙為靖江王),自次子朱樉至第十子朱檀(這是當時太祖已出生的全部皇子),這九位皇子中長者不過十三四,幼者僅僅剛滿百日,都在此次封藩中成為大明首封親王。其中,太祖第三子、時年十三歲的朱棡被冊立為晉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十九位被封為晉王的歷代王朝皇族(或權臣、重臣)。
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據明史、明實錄記載,其生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不過從馬皇后的生平經歷來看,朱棡未必是其所出,他的生母很有可能是太祖的淑妃李氏,不過這都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裏就採用朱棡是馬皇后所生的説法吧。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太祖已經初步平定天下,為穩固社稷,國本有序,於是在這一年將已經出生的十個兒子一一賜封,其中皇長子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其餘九子則冊立為親王,各擇天下緊要處為藩地,以備日後就藩,拱衞大明皇室。這其中,朱棡被冊立為晉王,建藩於表裏山河的山西太原府,成為大明最重要的“塞王”之一(甚至是之首,因為太祖次子朱樉被冊立為秦王,建藩關中西安府,遠離實際上的邊塞,所以第三子朱棡的晉藩太原府,就是諸塞王之首)。
在洪武三年太祖首次建藩之時,諸位皇子雖然年紀尚幼,但是在舉行冊立典儀時依舊按照歷代王朝的傳統儀制,一絲不苟地遵從禮部和尚寶卿官員的引導,恭恭敬敬從奉天殿東門進入大殿,向端坐於奉天殿御座上的父皇陛下行禮叩拜,在恢弘的禮樂聲中一一接受親王寶、冊、印,完成冊立典儀。
其中朱棡是第二個進殿完成冊立典儀的皇子(第一個是太祖次子朱樉,至於皇太子朱標,則有單獨的皇太子冊立典儀,不與親王冊立儀式一同進行)。他隨着禮部官員進殿後,按照肅穆的禮樂唱班流程依次俯、拜、興,如此三番後,才在父皇陛下面前跪受晉藩寶、冊、印,至此完成了從皇子到大明藩王的過程。
朱棡的晉王冊文為:“唯洪武三年,歲次庚戌,四月乙未朔日,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祿及有德,貴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尤簡在帝心。第三子棡:今命爾為“晉王”。分茅胙土,豈易事哉。朕起自農民,與羣雄並驅,難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饗神袛,張皇師旅,伐罪救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今爾固其國者,當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禮,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時饗之。謹兵衞,恤下民,必盡其道。於戲,勤民奉天,藩輔帝室,允執厥中,則永膺多福。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而諸皇子的冊文,和朱棡的基本一致,只是把“第某子”和“命爾為某王”改變一下,其餘內容均不變,這也是日後大明曆代藩王就封時的冊文原版。和太祖建藩時的冊文所稍有不同的是,日後藩王的冊文中,少了從“朕起自農民”開始,到“以成大業”結束這一段,另外“紀年、干支”也有所不同。
朱棡被冊立為晉王后,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辭別父皇,啓程前往藩地,四月十六抵達太原,正式就國,這一年,朱棡二十歲,他也是日後大明晉藩的開基始祖。
朱棡小時候由太祖安排跟隨儒臣宋濂和杜環研習儒家典籍,年紀稍長後又隨永平侯謝成(即日後晉王正妃謝氏之父)學習弓馬騎射、行軍佈陣,逐漸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英姿青年,太祖很欣賞朱棡的豪邁之氣,寄希望他將來能夠承擔起護佑社稷的重任,為大明鎮守邊塞,屏藩一方。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前往太原藩地就國。太祖考慮到山西和南直隸飲食習慣不一樣,怕朱棡不習慣當地的飯菜,於是把跟隨自己二十三年的廚師徐興祖安排到朱棡身邊,伺候他的飲食。朱棡到底是個青年人,又生在帝王家,從小處在權力頂峯中,難免會有驕橫跋扈、目中無人的脾氣,在前往太原途中,因為嫌棄徐興祖做的飯菜和京師的口味不大一樣,於是朱棡大發雷霆,把徐興祖狠狠地用鞭子抽了一頓。
原本朱棡以為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遠在京師的太祖居然馬上就知道了,立即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傳來了口諭:“吾帥羣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你老子我帶着一幫子文武大臣們平定了天下,他們有什麼過錯我都不會姑息,一一處罰。唯獨這個廚師徐興祖,跟了我二十三年,從來都是對他客客氣氣,不敢羞辱責罰他。為什麼呢?結怨不在於大小,而在於親疏緊要,你小子給我記清楚了!
太祖之所以這麼急匆匆地專門派人前來教訓告誡朱棡,不是出於什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思想,而是他擔心朱棡少不更事,羞辱折損給自己做飯的廚師,如果因此被廚子心懷怨恨,在飯菜中下毒,那就悔之晚矣。朱棡得到父皇的訓誡和指點後,才恍然大悟,此後再也沒有對徐興祖加以懲戒,一直客客氣氣地對待,直至其年老告退。
朱棡抵達太原後,馬上承擔起御邊重任,成為北方諸塞王中最重要一員(朱棡二兄秦王朱樉封國西安,處於腹地,守邊責任不大),太原直面河套,北元主力常常在此出沒,所以身為太祖第三子、也是塞王之長的晉王朱棡身負父皇重託,多次以主將身份出兵討擊北元,並節制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元勳宿將,馳騁塞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太祖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多次騷擾大明邊境,於是祖詔命晉王朱?、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北征,並指定以晉王為全軍主帥,授予朱棡“出塞征戰、築城屯田,皆由己出,非大事可不奏而行”的特權。洪武三十年(1397年)四月,晉王朱棡再奉太祖詔命行“備邊十事”,九邊諸塞檢閲軍隊、開戰屯田等軍政大事,全部由晉王朱棡全權處理。朱棡此時已經是太祖諸皇子中年歲最長者(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此時已經薨逝),這可以看出太祖對這個在世最長子的重視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已經失去了六個兒子(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趙王朱杞、潭王朱梓、魯王朱檀、皇子朱楠)的太祖再遭打擊,時年僅僅四十、正是年富力強、被太祖倚為社稷柱石的第三子晉王朱?,突然因病薨逝於太原晉藩府。噩耗傳到京師時,已經久病多日的太祖悲傷過度、心氣鬱積,無法接受前三個兒子全部去世的悲切事實而徹底病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因悲傷過度、病情加重,不治而駕崩,年七十一。此時,距晉王朱?薨逝,僅僅才過去了百日。
朱棡薨逝後,被太祖賜諡號為“恭”,稱晉恭王。他的長子、晉世子朱濟熺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被祖父太祖皇帝敕令承襲晉藩,成為大明第二代晉王。
太祖在《皇明祖訓》中,給第三子晉王朱棡派下所擬定的行輩字派是:“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晉王朱濟熺即晉王位後的第三個月,祖父太祖皇帝駕崩,堂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
當年,朱濟熺還是晉世子的時候,曾經在京師和皇太孫(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秦世子(後來的秦隱王朱尚炳)、燕世子(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周世子(後來的周憲王朱有燉)等堂兄弟們奉祖父太祖皇帝之命在一起讀書、生活、歷練,彼此間感情很好。等到皇太孫繼位成為大明皇帝后,朱濟熺、朱尚炳也早就各自繼承藩國,成為晉王、秦王。他們對堂兄建文帝感情深厚,恪守君臣之禮,嚴守臣節,建文帝也多次下詔表彰這兩個當年的同學、堂弟,以為宗室表率。
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發的“靖難之役”中,朱濟熺的四叔、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和侄子建文帝展開了三年之久的叔侄內訌,大打出手,以爭奪大明社稷。在“靖難之役”中,朱濟熺和秦王朱尚炳是堅決站在建文帝一邊,對四叔朱棣加以斥責和聲討,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後果,不過依舊讓標榜“師出有名、奉天靖難”的燕王朱棣如鯁在喉,極度不快,對這兩個侄子大為光火,嫌隙就此種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在朱棣率領下長驅直入、渡長江直撲京師而來,建文帝緊急發佈勤王令,向包括秦王朱尚炳、晉王朱濟熺在內的諸王大臣們求援,讓他們率軍來援。可是燕軍行動迅速,勤王令剛剛發出,京師就告破了,燕軍入城後建文帝在大亂中失蹤,燕王朱棣在祭拜了太祖的孝陵後宣佈登基稱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登基後,對被建文帝削藩的諸王們一一復封,並厚加賞賜,以顯示“親親之誼”。但是對秦王朱尚炳、晉王朱濟熺這兩個當初站在建文帝一邊、對自己口誅筆伐的侄子,成祖恨得牙癢癢,幾乎就要把他們倆奪爵發配到鳳陽去守皇陵。幸好朱尚炳、朱濟熺當年的同學、如今的皇太子朱高熾在成祖面前多次求情,這才使得成祖勉強放過了兩個侄子。但是晉藩的長史府被撤銷,秦藩的護衞也被削去三分之一。
永樂九年(1408年),成祖遣使者到西安探視秦王,朱尚炳心中不忿,於是稱病拒不出迎,後來勉強出來接見使者,態度又極為傲慢。成祖這下抓住了侄子的把柄,立即下旨將秦王府屬官逮捕下獄治罪,同時“賜”朱尚炳書信:“齊王拜胙,遂以國霸;晉侯惰玉,見譏無後;王勉之。”言辭間威脅意思顯露無疑。
朱尚炳接到書信後畏懼惶恐,覺得皇帝叔父不好惹,於是只得親自來朝向成祖謝罪,成祖在接見秦王時又當面毫不客氣地訓斥責問,並提及當年建文時舊事。朱尚炳更加惶惶不安、憂慮成疾,從京師返回的第二年(永樂十年,1410年)三月就病薨於西安藩地,時年三十三。成祖賜給朱尚炳一個“隱”字諡號,稱秦隱王,意思是“你小子不明誤國、幸好老叔我大度,對你表示哀憐”,這不是什麼好諡號。
至於朱濟熺,他對成祖篡位之事一直以來就心懷不滿,多次在太原藩邸內流露出對皇帝四叔的牴觸和反感,同情被趕下皇位的建文帝,這導致他被三弟平陽王朱濟熿蒐羅證據在成祖面前誣告詆譭(其實也不算,因為大多是事實)。於是成祖在斥責處理了秦王朱尚炳後,轉過頭來開始借平陽王朱濟熿之手對付晉王朱濟熺這個一樣對自己心懷不忿的侄子。
永樂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成祖明發上諭,以晉藩平陽王朱濟熿所提供的證據為理由,斥責晉王朱濟熺:“爾謀為不軌,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論爾之罪,有不容誅重。念恭王手足之義,特全爾生,令守恭園。其閉門念咎,杜絕外交,改過遷善,以保令終慎之哉。”成祖將晉王朱濟熺廢為庶人,連同他被牽連而廢去晉世子稱號的長子朱美圭一起,安置於晉恭王朱棡的陵園內,以“守陵”為名加以軟禁,改立晉恭王第三子、告密的平陽王朱濟熿為繼任晉王。朱濟熿也是第三任晉王。
朱濟熿通過誣告兄長獲得晉王之位後,更加驕橫膨脹,不但肆意欺辱虐待被軟禁在父親晉恭王陵園內的大哥朱濟熺父子,減損他們的衣食起居待遇,甚至命人把朱濟熺父子關押起來,不允許他們和外界聯絡。
之後,坐穩了晉王之位的朱濟熿還暗中和覬覦皇位的堂弟漢王朱高煦勾結,密謀幫助漢王奪取儲位,以圖自己晉王之位更加牢固。
對於在世的嫡母謝太妃,朱濟熿因為她是大哥的生母,和自己一直以來因誣告之事而關係欠佳,所以也頗有恨意。尤其謝太妃對於兒子朱濟熺無故被廢之事氣憤異常,經常前往丈夫朱棡的陵園內探視兒孫,此事更加遭到朱濟熿的忌恨和防範。為了消除隱患、一勞永逸,朱濟熿居然趁嫡母不備,在她的飲食中下毒,把嫡母害死,然後以病薨的名義將謝太妃草草安葬。
另外,朱濟熿還將父親晉恭王朱棡生前所寵愛的侍妾強行霸佔,其他晉藩內原晉恭王朱棡、晉王朱濟熺的親近侍從也被朱濟熿加以打擊,或死或囚。對於同情大哥、和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五弟寧化王朱濟煥,朱濟熿毫不客氣,以其“行事有過失”為由,停了朱濟煥的歲祿,把他拘禁在山西按察使衙門,吃盡了苦頭。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因為實在受不了朱濟熿的迫害和苛待,晉藩屬員中有人冒死從太原逃出,逃到京師向成祖控告朱濟熿這些年來虐待大哥廢晉王、在藩國內倒行逆施的種種不法之舉。成祖這才明白自己支持的朱濟熿是個什麼玩意兒,心裏着實懊惱氣憤,但是又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再加上對朱濟熺確實也是有嫌隙,於是僅僅派人把朱濟熺父子從晉恭王陵園中釋放、並封朱濟熺長子朱美圭為平陽王,讓他帶着父親和諸弟們搬到平陽封國(山西臨汾)去居住,以平陽王俸祿贍養全家。而朱濟熿本人,只不過被不輕不重地訓斥了幾句就罷了,這表明成祖內心還是傾向於朱濟熿,不願處罰他而導致自己顏面受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於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成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仁宗對於當年的同學、堂兄、廢晉王朱濟熺半生蹉跎慘淡遭遇很是同情,登基後馬上恢復了朱濟熺的冠服待遇,並稱呼其為“王兄”,除了沒有復封晉王之外,其餘生活待遇的都和在任晉王朱濟熿相同。這使得朱濟熿十分不滿,對仁宗心懷怨恨,並加緊了和漢王朱高煦的秘密謀叛計劃,以圖成功以後消除來自大哥和侄子方面奪回皇位的威脅。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只有十個月的仁宗駕崩,皇太子朱瞻基粉碎了叔父漢王朱高煦的暗殺陰謀,順利從南京返回京師繼承大統,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宗即位後,朱美圭諸弟被加封為鎮國將軍,朱濟熺一家的生活待遇進一步改善。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謀劃奪儲二十年的漢王朱高煦自認準備妥當、萬事俱備,於是在封國樂安(山東惠民)悍然發動叛亂,意圖學父皇成祖皇帝一樣,再來一次“定難之役”,從侄子宣宗手中奪取皇位。可惜宣宗不是建文帝,漢王更加比不上成祖,宣宗對於叔父舉兵造反之事胸有成竹,御駕親征樂安,十五天就平定了漢王之亂,生擒朱高煦。
漢王被擒後,晉王朱濟熿大驚失色、惶惶不可終日,生怕自己勾結漢王謀取權位之事暴露。但是怕什麼來什麼,朱濟熿萬萬沒想到,最終告發自己的,並不是結怨已深的大哥朱濟熺父子,而是被自己苛待多年的五弟、寧化王朱濟煥。
宣德二年(1427年)三月,寧化王朱濟煥在被壓制多年以後,趁着漢王朱高煦作亂被擒、朱濟熿六神無主的時機,向宣宗上奏晉王“不忠不孝、詭計百端”,同時派人“疾馳京師”,當面向宣宗揭發朱濟熿當年毒殺嫡母、霸佔父妾、凌虐宗人等等人神共憤之事。
本來宣宗在平定漢王之亂後,就想處置和漢王長期勾連圖謀不軌的晉王,但是如果直接以“勾結漢王意欲作亂”的名義來處理晉王,確實有些牽強附會。而寧化王的揭發證據傳到京師後,宣宗心中大定,廢黜朱濟熿的晉王之位就名正言順了。
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宣宗下詔痛斥晉王朱濟熿:“若濟熿之惡,尤甚梟獍!至以毒藥弒其嫡母謝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已召至京師,遣在京皇親以寧化王等所告事狀示之,一一引伏。今悉錄其不法事遣去一觀,骨肉背逆,言之痛心,惟深鑑之。”之後,宣宗派出親臣勳貴率軍急赴太原,廢黜朱濟熿晉王王爵,貶為庶人,和全家一起發往鳳陽,看守皇陵。朱濟熿十三年的晉王美夢,就此湮滅,化作一場雲煙。
按道理説,朱濟熿被廢后,就應當是由當年遭誣陷的朱濟熺復封晉王,或者冊立當年的晉世子、現在的平陽王朱美圭為晉王。可是宣宗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既沒有復封堂伯朱濟熺為晉王,也沒有冊立堂兄朱美圭為晉王,而是僅僅稱呼朱濟熺為“伯王”,讓他隨同長子朱美圭依舊住在平陽封國內。此後朱美圭多次上疏向宣宗請求帶着父親和弟弟們返回太原居住,宣宗也都沒有同意,致使近十年之內,晉藩親王之位一直空缺。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駕崩,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承襲皇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因為英宗年幼,所以朝政由仁宗皇后、已經升為太皇太后的張氏和以“三楊”為首的諸文臣們負責執掌。此時,復封晉王的意見終於被擺到了朝堂之上。
原本太皇太后和三楊的意思是復封朱濟熺為晉王,把失去了二十年的王位再還給他,可是朱濟熺真是運氣極壞,眼看就要重登王位了,卻在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十二突然去世,年六十一,和失去了二十年、又近在咫尺的晉王之位擦肩而過,實在是萬分遺憾。
朱濟熺去世後,被安葬在兒子朱美圭的平陽封國內,而朱美圭則因為父親的去世提前承襲晉藩,被朝廷於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二十五正式冊立為晉王,這也是大明晉藩第四代晉王。
朱美圭襲封后,朝廷賜其父朱濟熺諡號“定”,恢復王號,稱為晉定王。朱濟熺生前沒有復封,去世後總算得到了晉王之號,也可以稍稍彌補一下他這半生蹉跎遺憾了。
此後,晉藩內部總算是安定下來,雖然和其他藩國一樣有着不可避免的宗人矛盾和內部醜聞,但好歹宗族傳承平靜安定,一代代地沿襲下去,在太原藩國繁衍生息、瓜跌綿長。
朱美圭於宣德十年(1435年)冊立為晉王后,在位七年,於正統六年(1441年)薨逝,年四十三歲,朝廷賜諡號“憲”,稱晉憲王,由長子榆社王朱鍾鉉繼承藩國,成為晉藩第五代晉王。
朱鍾鉉是晉藩歷代晉王中在位最長的一位,從正統七年(1442年)繼承王爵,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逝,在位長達六十一年,壽高七十五歲,諡號“莊”,稱晉莊王。
朱鍾鉉的嫡長子、晉世子朱奇源薨逝於弘治十四年(1501年),年五十二;嫡孫、晉世孫朱表榮更是在弘治六年(1494年)就去世了,年僅二十七。所以,在朱鍾鉉去世後,承襲晉藩的只能是他的曾孫、朱奇源之孫、朱表榮獨子、年僅十四歲的晉藩世曾孫朱知烊。這是晉藩第六代晉王。
朱知烊繼承晉藩後,上疏朝廷,為自己的祖父、父親請封,孝宗皇帝命宗人府擬定諡號,最終確定晉世子朱奇源諡號“靖”,追贈晉靖王;晉世孫朱表榮諡號“懷”,追贈晉懷王。這是晉藩第一次出現追封晉王。
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晉王朱知烊薨逝,年四十五,朝廷賜諡號“端”,稱晉端王。朱知烊一輩子沒有生出兒子,而他的父親晉懷王朱表榮也只有他這一個兒子養大成人,所以只能從朱知烊的祖父、晉靖王朱奇源的其他後裔中挑選合適者承襲晉藩了。
最後,時年十五歲的晉靖王曾孫朱新?,憑藉祖父新化王朱表槏是晉靖王嫡次子、晉懷王最年長弟弟、晉端王最長叔父的倫序行輩,以“新化王長子”的身份承襲了堂叔晉端王朱知烊所遺下的王爵,成為晉藩第七代晉王。
朱新?繼承晉藩後,如同堂叔晉端王朱知烊當年一般,向朝廷為自己的祖父、父親請封,世宗皇帝本來就是由宗人入繼大統,成為大明皇帝的,和朱新?的際遇相同,自然沒有任何理由反對,立即同意了這個遠房族侄的請求,賜其祖父、第一代新化王朱表槏諡號“安”,追贈晉安王;賜其父親、第二代新化王朱知?諡號“康”,追贈晉康王。這是晉藩第二次出現追封晉王。
萬曆三年(1575年),晉王朱新?去世,年六十歲,朝廷賜諡號“簡”,稱晉簡王。朱新?和他的堂叔朱知烊一樣,也沒有兒子,所以晉藩只能再一次從旁支宗人中選取合適者承襲王爵,最後選出晉康王之孫、晉簡王之侄、晉藩鎮國將軍朱慎鏡(簡王的弟弟鎮國將軍朱新墧嫡長子)暫時管理晉藩府事,待以後擇吉日再正式冊立為晉王。
但是朱慎鏡福薄,還來不及正式被冊立為晉王就在萬曆六年(1578年)去世了,年四十三,朝廷賜諡號“敬”,追贈為晉敬王,這是晉藩第三次出現追封晉王。
因為晉敬王也沒有兒子(也有史料説晉敬王有一子朱敏遊,同樣在萬曆六年去世,被追贈為晉哀王,但是明史中沒有記載,這裏就不再錄入了),所以晉藩轉由晉敬王之弟、輔國將軍朱慎鋷承襲。
萬曆七年(1579年),朱慎鋷繼承王位,成為晉藩第八代晉王。而半年後,新任晉王、三十九歲的朱慎鋷又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幼子朱敏淳。為了保護這個幼兒,同時也是暫避晉藩詭異的承襲怪圈,神宗皇帝下旨暫停晉藩襲爵,以晉藩宗人中輩份最高者、晉定王朱濟熺的五世孫、同時也是朱敏淳族曾叔祖的寧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為晉藩宗理,暫代府事。同時,朝廷賜朱慎鋷諡號“惠”,稱晉惠王。
萬曆十三年(1585年),晉惠王獨子朱敏淳漸漸長大,朝廷在這一年正式冊立他為晉王,這也是晉藩第九代晉王。另外,為了保險起見,神宗命寧河王朱知局(口改火)繼續擔任晉藩宗理,代替年幼的晉王處理府事。直至萬曆十七年(1589年),晉王朱敏淳完全成人,這才從族曾叔祖手中接過晉藩大權,正式執掌府事。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八歲的晉王朱敏淳病逝,諡號“穆”,稱晉穆王。其庶長子朱求桂暫時代理晉藩府事,並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被冊立為晉王,成為晉藩第十代晉王。
據《明史》記載,晉藩的末代晉王就是朱求桂,他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被李自成起義軍俘獲,然後帶往京師,後來李自成敗於清軍後,朱求桂有被清軍俘獲,最終於亂軍中不知所蹤。但是根據現代(1955年)在山西榆次縣(今榆次區烏金山鎮)的考古發掘,獲得了《晉裕王墓誌》,明確記載朱求桂在崇禎三年(1630年)去世,在位十七年,諡號“裕”,即晉裕王。《明史》的記載,是錯誤的。
崇禎三年(1630年)十一月,晉裕王朱求桂去世,其嫡子朱審烜承襲王位,成為晉藩第十一代晉王,這也是大明晉藩的末代晉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軍向京師的進發途中攻克了太原,晉王朱審烜被俘,並被裹挾着帶往前往京師。之後農民軍攻陷京師,思宗煤山殉國,大明中樞覆滅。再後來農民軍在山海關之戰中敗於清軍,退回京師、焚燒皇宮後撤軍西返陝西,朱審烜在亂軍中被清軍俘獲,起初受到清朝較高的禮遇,多有賞賜。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攻克江南大地、局勢已定,不需要再對前明皇族加以禮遇,於是在這一年四月初九,清朝以“私藏冊寶印信、圖謀不軌”的罪名,將俘獲的南明弘光帝以及前明潞王、秦王、衡王、德王、荊王等高等皇族十七人斬首於菜市口,末代晉王朱審烜也在其中。至此,自晉恭王朱棡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國太原,建立晉藩開始,到末代晉王朱審烜被殺為止,大明晉藩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就此走到了盡頭。
附:晉藩世系表
一代、晉恭王朱棡(太祖第三子)
二代、晉定王朱濟熺(晉恭王嫡長子)
三代、晉廢王朱濟熿(晉恭王庶三子)
四代、晉憲王朱美圭(晉定王嫡長子)
五代、晉莊王朱鍾鉉(晉憲王庶長子)
追封:晉靖王朱奇源(晉莊王嫡長子)
追封:晉懷王朱表榮(晉靖王嫡長子)
六代:晉端王朱知烊(晉懷王庶次子、唯一成活之子)
追封:晉安王朱表槏(晉靖王嫡次子、第一代新化王)
追封:晉康王朱知?(晉安王嫡長子、第二代新化王)
七代:晉簡王朱新?(晉康王庶長子)
追封:晉敬王朱慎鏡(晉康王之孫、晉簡王之侄、晉藩鎮國將軍朱新墧嫡長子)
追封:晉哀王朱敏遊(晉敬王子,存疑)
八代:晉惠王朱慎鋷(晉康王之孫、晉敬王之弟、晉藩鎮國將軍朱新墧嫡三子)
晉府宗理:寧河王朱知局(口改火)(晉定王朱濟熺的五世孫)
九代:晉穆王朱敏淳(晉惠王嫡長子)
十代:晉裕王朱求桂(晉穆王庶長子)
十一代:晉王朱審烜(晉裕王嫡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