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要盲目跟風報班!中消協揭露校外培訓六大“坑”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王逸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家長已經開始計劃孩子的假期生活。各種校外培訓機構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但是由於校外培訓機構數量眾多、辦學資質不一、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校外培訓領域暴露出諸多問題,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也不利於整個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就在此時,中消協有話要説。

中消協近日提示,面對“琳琅滿目”的培訓機構及不菲的培訓費,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慎重選擇。校外培訓市場目前存在哪些消費陷阱和亂象?消費者應該如何正確選擇?

中消協表示,校外培訓亂象目前主要包括六種:合同糾紛、財產安全、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焦慮營銷。

校外培訓的六大“坑”,你踩過多少?中消協表示,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

案例顯示,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吳先生花費9000元為其小孩報了當地一家培訓機構的培訓班,雙方簽訂了培訓合同。19天后,吳先生要求該培訓機構按照合同載明的“未學滿一個月,按70%退款”的條款約定,退還自己現金6300元,但培訓機構只同意退款5000元。於是消費者投訴至當地消委會,最終經調解,剩餘款項才被退回。中消協消費指導部徐江介紹:“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縮水、不按合同約定開課、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規定為消費者辦理退費尤為突出。”

校外培訓的第二個“坑”是:收費靠忽悠。中消協表示,校外培訓課程一般週期長、費用高,雖然教育部門已經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個月費用的規定,但一些培訓機構常常採取“買三贈三”等方式,忽悠家長一次性繳納較高費用;有的還誘導家長採取分期付款或者貸款等方式來支付,對貸款利率、風險提示等卻刻意隱瞞,家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套路貸”陷阱。

徐江説:“若培訓機構關門停業或者負責人跑路,消費者將面臨既上不了課,又拿不回錢的處境,有的甚至還要繼續還貸款。如,近年來韋博英語、巨石達陣、優勝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相繼停業關門,深陷資金鍊危機,涉及消費者人數眾多,損失金額較大。”

價格欺詐也是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問題之一。從未銷售過的課程,標以數百元的“原價”,再以低價吸引消費者購買;實際只賣1塊錢的課程劃線價卻為數千元。2021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案例中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處以共計3650萬元的頂格罰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價格欺詐,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局長袁喜祿介紹:“比如,邦德在其公眾號標示‘2節試聽課+期末高分秘籍,原價430元,現價僅12元’。事實上該補習套餐是專門為2020年‘雙12’推出的全新體驗活動,其所謂的‘原價’此前從未銷售過。”

校外培訓機構的另一個“坑”是虛假宣傳。市場監管部門在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的執法中發現,藍天宣傳其教研團隊“超過85%的老師來自985、211大學”,實際上畢業於985或者211大學的老師佔比不到15%。

缺乏資質,也是校外培訓市場的主要亂象之一。按照規定,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才能開展培訓,從事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但中消協表示,實踐中,培訓機構證照不齊或者任課教師缺乏資質等問題大量存在。徐江介紹:“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周先生2021年6月到市消委會投訴,稱給孩子報了一家培訓機構的輔導班,費用為21384元。後來,經過幾次課程學習後,周先生髮現培訓老師並非該機構正式聘用的全職教師,而是臨時調配的,老師的資質也存在問題,且服務質量很差,導致孩子上課時間總是調整,不穩定,影響孩子學習效果。”

校外培訓的另一個亂象就是:焦慮營銷。從公交車站、樓宇電梯等實體場所,到微信、短視頻等網絡平台,都充斥着各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洗腦式”宣傳――“你的購物車裏有孩子的未來嗎”“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等廣告語,引發家長焦慮。某培訓機構工作人員表示:“看你簡歷漂不漂亮,簡歷漂亮,無非就是參加什麼‘杯’,什麼‘賽’,參加什麼考試,有證書才可以。”

中消協提醒廣大家長,不能盲目跟風為孩子報班,要理性客觀看待培訓機構廣告中的“通過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線名師”“0元課程”等宣傳,做到不輕信、不盲從。

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二級巡視員李東衞表示,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廣大學生家長可以參考該合同示範文本,更好了解消費者權利,保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