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000日軍打不動一個營?王牌部隊外加美械武器,日軍終於咬崩了牙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日軍追着中國軍隊打,甚至其以一個步兵大隊就能擊敗我方一個步兵師的情況都很常見。

這就使得中國軍隊必須以比日軍多很多的部隊去防禦,而進攻的話則需要更多的兵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日軍武器比中國軍隊精良,同時其訓練也要超過我們。但若是中國軍隊的訓練趕上去,武器也不次於日軍還會出現被追着打的情況呢?

答案是否定的,1945年湘西會戰期間的武岡保衞戰,就很能説明問題。

武岡,位於湖南西南部,是芷江外圍的重要門户。日軍發起進攻後,即以第68師團抽組部隊組成的關根久太郎支隊(步兵4個大隊)以及第34師團部隊組成左翼部隊向這一帶進犯。

其中直接進攻武岡城的約有3000餘人,其實力數將近一個滿編聯隊,但具體部隊則來自不同部分(網上稱日軍為一個師團上萬兵力,有些誇張了,因為這路日軍沒有全部進攻武岡城)。


而中國軍隊在這一方向上節節抗擊的是74軍的58師,具體擔負武岡城守備的是該師172團的一個步兵營。

日軍約一個聯隊的兵力進攻一個營,正常情況下問題不大,但是武岡之戰恰恰不正常。因為守軍是被稱為虎賁軍的74軍,該軍當時在訓練及武器上是不次於日軍的。

74軍是1937年淞滬會戰時成立的,一開始下屬只有51師和58師,後來又加入了57師。


這三個師中,57師在戰前雖然是調整師(即所謂德械師)之列,但該師是雜牌,列入調整師只不過是平衡而已;而51師和58師則是在保安團基礎上組建的,也不算黃埔軍嫡系。

但是這支在中央軍中沒多少歷史淵源的部隊卻在抗日戰爭中多次扛大樑,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等一系列大戰。

在俞濟時、王耀武等人的帶領下,74軍這支原本並不嫡系的部隊硬是給打成了正面戰場上一等一的王牌部隊,甚至在抗戰中期競爭攻擊軍的時候,“幹掉”了老牌的18軍。


俗話説好馬配好鞍,到1945年初,隨着滇緬公路的打通,大批美械武器開始源源不斷輸送到國內,74軍成為六個甲種美械軍之一。

按照美械標準,其軍屬一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師屬一個75毫米山炮營、團屬81毫米迫擊炮連和37毫米戰防炮連、營屬一個裝備8挺重機槍的機槍連、步兵連每個排2門60毫米迫擊炮、每個班一挺輕機槍還有一支衝鋒槍。

這樣全套裝備下來,其火力是空前的。

不過到湘西會戰爆發時,74軍的美械換裝還在進行中,因此部隊是以半美械的狀態投入作戰的。


根據現有資料,74軍當時還沒有接裝美式山炮、榴彈炮,同時重機槍也是之前所有的。但是在基層部隊卻普遍換裝了衝鋒槍、迫擊炮,同時還接收了火焰噴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等美式武器。

雖然説火炮沒有換多少,重機槍也沒來得及換新的,但是我們要知道74軍在換裝美械前就是國內王牌部隊,其本身就裝備了不少蘇聯造的火炮,重機槍的性能和彈藥也是有所保障的,因此並不影響其發揮。

而且74軍是一支非常善於使用突擊隊戰術的部隊,火力猛的美式近戰兵器的列裝更便於其發揮出自己的戰術來。

武岡有城牆,74軍部隊接防後又在當地民眾幫助下構築防禦工事,不得不説湖南民眾抗戰時期的熱情是極高的,很多人家連飯都吃不飽,但卻拿出寶貴的糯米用於修工事,由此看來抗戰諸多大會戰在湖南進行,而湖南卻未淪陷也不是沒原因的。


1945年4月27日,日軍開始進攻武岡。激戰三天之後,日軍才以巨大傷亡為代價奪下了城外的防禦工事,而守軍則依託城牆守備。

很多文章提及日軍以近百門大炮轟擊城牆,這絕對誇張了,因為當時日軍本身也沒多少火炮。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敢死隊攻擊了。

日軍的敢死隊是抱着炸藥包衝擊的,這足以證明日軍當時也缺少火炮。上百名敢死隊在靠近城牆前就被擊斃了,剩下的則引爆了炸藥,將城牆炸出一個缺口來。


但是還沒等日軍調整進攻,守軍便在城中百姓幫助下用早已準備好的沙袋將缺口填上了。

震怒之下的關根支隊開始用步兵密集進攻,因為城中守軍並不多,敢死隊能衝到城下,那麼更多的步兵應該也沒問題。

但是關根忽視了中國軍隊當時裝備的美式衝鋒槍和火焰噴射器在近距離的威力了。


結果衝到城垣附近的日軍即遭到了火焰噴射器和湯姆遜衝鋒槍的洗禮,傷亡慘重。同時,被燒成灰炭的待遇也使得剩餘的日軍心有餘悸。

此時,友軍第44師部隊趕來增援,早已是驚弓之鳥的關根支隊被迫撤軍,此時74軍的這個營守衞武岡已經有7天之久了。雖説自身傷亡也不小,但卻擋住了優勢日軍的輪番進攻。

由此來看,只要有好的裝備和訓練,日軍並非中國軍隊的對手。若非其在1945年8月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在華日軍將遭到更嚴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