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蘇區的形勢岌岌可危,紅軍被迫踏上了長征征途。出發前中央紅軍曾對部隊進行整編,比如紅八軍團就是在9月21日組建的,成立時全軍團約一萬餘人,但裝備低劣,只有不到3000支槍,很多戰士還拿着梭鏢當武器。
雖然紅八軍團是新軍,但在長征初期打得很頑強,但經過四道封鎖線後,當晚羅帥收容過江人員,整理隊伍,發現此時紅八軍團僅剩600多人,即使加上挑夫、勤雜人員也也剛過千人。不久在黎平會議上,決定將紅八軍團取消建制併入紅五軍團。
紅八軍團從成立到裁撤,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而紅軍另一個軍團紅十軍團,存在的時間還要短。1934年11月4日成立,一個多月後就在懷玉山陷入敵軍重圍,最終全軍覆沒,方誌敏和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犧牲。
在進入懷玉山之前,軍團參謀長粟裕帶着一支幾百人的先頭部隊出發,成為紅十軍團僅存的兵力。除了粟裕隊伍中還有兩位軍團級幹部,政治部主任劉英和政委樂少華。兩位多年後都沒有參加授銜,1942年劉英在温州被捕遇害。
樂少華倒是活到建國後,按他的資歷能授大將,最起碼也是個上將了,可是在1952年就自殺身亡了。
蔣介石的老鄉
1903年,樂少華生於浙江鎮海,説起來他與蔣介石還是寧波老鄉,不過樂少華的此生卻與蔣介石沒有什麼交集,而是站在老蔣的對立面,一生對黨忠誠。
早年樂少華因家境貧寒,沒讀幾年書就輟學來到上海謀生,1925年參加了五卅運動,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27年初,樂少華在組織派遣下來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學進修,在這裏結識了王明等人,併成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1932年,回國後的樂少華從上海來到蘇區,這位29歲的青年人終於參加了紅軍。此時的樂少華不僅是從蘇聯留學歸來的高材生,之前也參加領導數年的工人運動,是一位鬥爭經驗豐富、革命理論水平高超的優秀人才。
所以樂少華一來到蘇區就被委於重任,出任紅五軍團第15軍副政委,沒過多久又升任紅三軍團第七軍政委,成了紅軍軍級幹部。
1933年紅七軍團成立後,22歲的尋淮洲成為軍團長,軍團政委是蕭勁光,沒多久蕭勁光被撤職,由於樂少華堅持執行王明的左傾路線,被提拔為軍團政委,與尋淮洲成了搭檔。
樂少華與粟裕
樂少華與尋淮洲關係一直不太融洽,特別是在紅七軍團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後,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
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這令尋淮洲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兩人一開會就吵架。樂少華連軍團長都不服氣,就更不要説參謀長粟裕了。
通過實踐證明,粟裕的很多主張都是正確的,得到中下層指戰員的擁護。但因他不是軍團軍委會委員,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的重視,還受到排斥。而樂少華還認為粟裕是“反對政委制度的危險分子”,還曾揚言要撤了粟裕的職位。忍不可忍的粟裕抗議説:“你還資格撤我的職”。
不過為了顧大局,粟裕盡職盡責,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讓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對於這段時期,粟裕回憶道:‘那時樂少華把我當成企圖廢除政委制度的危險分子,處處提防、監視我,我只能小心謹慎,每天小心翼翼像做賊似的“。
而熟悉粟裕的陳老總説:”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中,粟裕是受委屈最多、提拔最慢的一個了“。
後來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此時的粟裕還算好,仍為軍團參謀長,而尋淮洲降為紅19師師長。不久紅十軍團北上,先是在譚家橋一戰,因指揮失利伏擊戰打成陣地戰,紅軍損兵折將,連尋淮洲也犧牲了。
不久紅十軍團殘部在懷玉山遭敵人圍殲,只有粟裕帶着400多人的先頭部隊突出重圍。受重傷的樂少華跟隨他們脱離危險,沒有像方誌敏、劉疇西那樣被俘。如此來看,粟裕也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了。
不久樂少華被送往上海治傷,1936年8月傷愈後的樂少華來到了延安。
成為鄧公的連襟
抗戰爆發後,從抗大畢業後樂少華調到組織部工作。當時同在組織部的蔡暢非常熱心,經常給別人牽針引線。在她的撮合下,樂少華與蒲代英成了戀人,當年年底兩人結了婚。
蒲代英有個妹妹叫做蒲瓊英,如果這個名字不熟悉的話,她還有個名字叫卓琳,沒錯她就是鄧公的妻子,也就是説樂少華與鄧公是連襟。
1942年樂少華擔任陝甘寧邊區兵工廠廠長,成為我軍軍工工業的早期領導人。抗戰勝利後,樂少華調任東北,仍負責軍工生產。
建國後樂少華擔任東北工業部副部長兼軍工局局長,他領導下的幾所大型軍工企業,源源不斷地向朝鮮前線輸送武器,有很多是新研製的武器。比如説八一廠成功研製生產了9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在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樂少華受到錯誤的批判,在寓所自殺。直到1980年,組織才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