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要學煎雞蛋,有的家長樂了,有的急了

五一勞動節剛過,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引起關注。

新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增設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新標準於今年秋季學期起施行。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鼓勵。勞動課程標準納入義務教育,有年輕家長調侃道:小時候是父母做飯,長大了是孩子做飯。

聽起來很爽,但現實是,家長們也將迎來一段新的修煉歷程。

小學生要學煎雞蛋,有的家長樂了,有的急了

小學生在栽種茄子秧苗。圖源:新華社

01

新添勞動課程標準

時隔11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再調整。

調整之一是,勞動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課程分為四個學段,1~2年級為第一學段,3~4年級為第二學段,5~6年級為第三學段,7~9年級為第四學段。

各學段任務和目標層層遞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主編注意到,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

那麼這次課程標準調整,有何亮點?

一是涵蓋內容更加全面。勞動課程內容結構中,除了清潔整理、烹飪、使用電器等日常生活勞動,還包括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兩個可選項。

小學生要學煎雞蛋,有的家長樂了,有的急了

二是有更加系統的培養方式。

以烹飪為例,任務要求學生們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擇菜、洗菜,到學會使用簡單的烹飪器具,學習用蒸、煮方法加工食材,再到能獨立製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

三是規定勞動課程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這意味着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獨立課程。

02

有人歡喜有人憂

勞動課程標準納入義務教育,家長們持何態度?主編做了一個小範圍內的調查。

有的家長説,要笑開花了。雖然並不奢求孩子能分擔家務,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至少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早早自立。

不過,父母們別開心太早。日常生活勞動,只是基本要求。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要求更高。

比如,農業生產勞動中,要求陽台上養盆綠植,家裏養缸金魚,問題都不大。但是,若要求種植蔬菜、養家禽,就該頭疼了。有家長感慨:這每家每户沒個院子,還真不行。

這難度還能夠想象,有些無法想象。

比如傳統工藝課程,列出來的項目有:紙工、泥工、布藝、編制、陶藝、印染、皮影、木版畫、木雕、刺繡、篆刻、拓印、景泰藍、漆藝、烙畫……

工業生產課程,包括木工、金工、電子、服裝、造紙、紡織……

新技術體驗與應用課程,列出的有:三維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控制、數控加工、液態金屬打印……

名目繁多的課程項目,有些聽都沒聽過。

至於參觀養殖基地、參觀工廠、開展各個體驗日比如“銀行工作體驗日”“餐飲服務體驗日”、邀請專家指導,似乎可以預見,十八樣武藝樣樣全能的家委會,又要修煉到更高境界了。

當然,執行過程中,學校也會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為此,上述任務都設置了一定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條件具備時,鼓勵學校課程內容涵蓋十個任務羣。

03

勞動教育不可少

勞動課的迴歸,總體而言,家長的態度仍然積極大過消極,期待大過疑慮。

一位年輕媽媽説,如果娃願意學的話,我現在可以先學習一下,畢竟我也沒啥教她的。

的確,對於眾多未接受系統勞動教育的90後而言,對勞動教育的概念只停留在學校大掃除。有的年輕人,別説“五穀不分”,連淘米放多少水,也要先百度。“找個會做飯的”,就是擇偶標準。這並不是“懶”,只是長期忽視日常生活勞動的習慣使然。到了需要自立的時候,不得不從頭來學,補回落下的課。

有些課程雖名目繁多,但對孩子而言,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而且因為知曉勞動的不易,他們也會對不同的職業,懷有更多的敬畏和尊重,消除職業的歧視和偏見。

或許勞動課程在現實中不會一一完美落地,但它本身傳遞出的教育理念、對勞動的尊崇,就有莫大的意義。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柴歸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6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學生要學煎雞蛋,有的家長樂了,有的急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