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披露,我國每年死於心源性猝死的人數估測有54.4萬,每分鐘約有1人出現心跳驟停,且90%發生在醫院外,但目前的救治成功率不到1%。日常生活中很多致命性疾病的成功救治需要“爭分奪秒”,在我國,專業急救人員從接到呼救電話至到達現場的平均時間約在10到15分鐘,因此對普通公眾進行急救知識宣傳和急救技能培訓極為重要。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對在高校開展急救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出了明確要求。
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簡稱“騰訊SSV”)聯合啓動“北大—騰訊急救教育行動”,並同步發佈《中國高校師生急救素養和培訓需求研究報告》,瞭解高校師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急救培訓現狀和未來對培訓的需求,為今後在高校開設急救課程提供數據參考。
報告在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針對高校師生開展在線匿名問卷調查,最終共收集有效問卷3166份,包括2790名在校學生和376名教職工。研究主要結論包括:
1.掌握正確急救知識人數少,普遍存在急救知識誤區
調研結果顯示,高校師生中能夠掌握正確急救知識的人數不足30%。其中正確掌握異物窒息、骨折和心臟驟停相關急救知識的人數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甚至是明顯錯誤的方法,被高校師生誤認為是正確的急救方法,這在溺水、癲癇、大出血幾個方面較為突出。
2.急救培訓課程仍然是獲取急救知識的重要途徑,互聯網已成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調研結果顯示,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及相關技術,將對傳播正確的急救知識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在高校中開設急救課程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對他人施救意願強烈,撥打急救電話是最常用的施救方式
調研發現高校師生對他人的施救意願非常強烈。85%的高校師生選擇撥打急救電話,實施傷口止血、胸外按壓、骨折固定、口對口人工呼吸等相對專業的急救措施的比例較低,提示目前高校師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不足。
4. 擔心急救知識或能力不足是施救過程中最主要的顧慮
調研結果顯示,82%的高校師生施救時擔心知識或能力不足,這為在高校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調研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擔心施救帶來法律糾紛,提示高校師生可能對於相關法律條款缺乏瞭解。
5.心肺復甦的培訓需求最大
調研結果顯示,79%的高校師生希望獲得心肺復甦培訓,為在高校開展急救培訓奠定了良好基礎;其次為創傷和理化因素損傷(如中暑、溺水、觸電等)急救培訓。但對常見急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腦梗死等的急救培訓需求不大,重視不足,在未來培訓中應加以重視。
加強師生應急救護培訓,提高校園應急救護能力,需要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國高校師生急救素養和培訓需求研究報告》的發佈只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與騰訊SSV在急救教育方面的初步探索。接下來,基於專項調研獲得的重要數據和研究結論,雙方還將針對性推出系列急救培訓課程,助力加強學校急救教育,切實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
來源:綜合自央廣網、騰訊發展公眾號
圖片:來自騰訊發展公眾號
編輯:彭丹
責任編輯:陸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