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後世對於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最好的評價。諸葛亮一生為了蜀國的生存而任勞任怨,親力親為。他一生六次集結大軍北上攻伐魏國,但因各種原因而未取得理想的結果。終於在第六次北伐途中在五丈原病逝,一代賢相便抱憾而終。然而,魏蜀兩國勢力差距懸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執着的攻打比自己力量大的魏國呢?
再次北伐,抱憾而終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第六次集結蜀國的主力軍隊約十萬餘人,浩浩蕩蕩的開往北方戰線,準備着再次北伐強大的魏國。為了能使得形勢有利於自己,諸葛亮派使者到東吳面見孫權,約定與孫權一同出兵,從西部、南部夾擊魏國,一舉拿下魏國的天下。
諸葛亮(劇照)
丞相諸葛亮率領着蜀國十餘萬大軍走出了斜谷口,一直行軍到了渭水的南岸五丈原。吸取了前幾次因糧草不足而匆忙撤軍的教訓,當然也還是為了解決糧草供應的問題,諸葛亮命令將士們分為兩部。一部將士修築營壘、戰壕以及其他防禦工事,做好作戰的一切準備;另外一部分將士融入當地的百姓之中,跟隨老百姓們一起耕田種,解決糧草供應問題。當然,諸葛亮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將士們不敢發生欺壓百姓的事情,他們與百姓相處得很好。
萬事具備的諸葛亮就等着東部的孫權大軍可以攻入魏國的南部,這樣魏國西線的軍隊自然會調到南部去抵抗孫吳大軍,自己便可以乘虛而入,一舉拿下魏國西部疆土,直搗黃龍,一鼓作氣拿下魏國都城洛陽,滅亡魏國。
諸葛亮北伐(劇照)
但是,魏國的年輕君主魏明帝再怎麼説也是一代英豪、軍事奇才曹操的後人,自然也不會任由外敵入侵而無作為。
魏明帝一面自己親自帶兵趕往南部抵抗孫權大軍的進攻,一面派老將司馬懿率領大批魏軍趕往西線抵抗蜀國軍隊的入侵。司馬懿帶領軍隊渡過渭水後,便也築起堅固的營壘進行防守,和蜀軍相互對峙着。司馬懿認為蜀國糧草供應是個大問題,而且蜀國士兵是不可能長久駐紮於此的。因此他便採取''以逸待勞''的作戰方式,任憑蜀國軍隊的挑釁,就是堅守營壘而不出。
這時的諸葛亮也着急上火。面對堅守不出的司馬懿,他只能等待東吳方面的消息。很快,南部的戰事傳來了消息:孫吳軍隊的進攻失敗了,孫權大敗而歸。這令諸葛亮無比的失望。面對日已消耗殆盡的糧草,諸葛亮這時只想與司馬懿的魏軍決戰,而司馬懿卻始終穩守營盤,蜀國軍隊的挑釁對他一點用都沒有。因此魏蜀兩國大軍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
司馬懿(劇照)
諸葛亮本就有疾病纏身,再加上戰事的進展不順利,因此積勞成疾的他終於在軍中病倒了。再交代完後面蜀國軍政大事的安排後,諸葛亮再五丈原病死了。最後一次北伐失敗。
那麼,我們疑惑的是,當時魏蜀兩國實力差距巨大,蜀國積貧積弱而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經濟不斷得到復甦,魏國強而蜀國弱。在這種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要執意傾盡全國軍力攻打魏國呢?這裏面有什麼原因呢?
先帝遺願,還於舊都
劉備是漢朝宗室的後代,而且他一直都是以''劉皇叔''的面目示於天下之人。因此重振漢室,恢復漢朝對於全國的統治變成了劉備的一生志向。
在劉備未稱帝時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時,便將自己的志向告訴了諸葛亮。因此諸葛亮才為劉備分析了天下時局,而且為劉備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聯合孫吳抗曹,最終逐個消滅。劉備從此依據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方針一步一步的走向實現志向之路。
因此完成了初步的聯合孫吳,抵抗曹軍後,劉備實行了計劃的下一步:在益州稱帝。因此劉備奪取了劉璋的益州,並在其稱帝,將國號定為''漢''。由於其為建立對全國的統治,我們將它稱作''蜀漢''或''劉蜀''政權。
但是好景不長,劉備在白帝城死了,臨死前將自己的志向託付給了諸葛亮。因此諸葛亮才會在那篇感人肺腑的《出師表》中這樣寫道: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攘除奸兇即是指代替東漢統治中原與西域的魏朝政權,興復漢室則是推翻魏朝政權以實現蜀漢對於全國的統治,恢復劉氏的天下。還於舊都即是奪取中原地區,將國都遷往魏朝都城洛陽。這些都是先帝的遺願,諸葛亮自然會不惜餘力與一切代價去完成劉備的志向,以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白帝城託孤(劇照)
而還於舊都其實就是推翻魏朝的統治,佔領大魏王朝的領土。因此諸葛亮才會先後六次集結大軍來攻打強大的魏朝,即是敵強我弱,實力差距懸殊。這是諸葛亮執着攻打魏朝的一個原因。
魏朝君主,未諳世事
諸葛亮沒開始伐魏時,魏武帝曹操已經逝世了,他的繼任者是二兒子魏文帝曹丕。曹丕雖有文學才華,但由於年輕而不熟悉作戰領兵。魏朝實力相比魏武帝時代大大的被削弱了。因此諸葛亮認為此時可以計劃準備伐魏。但曹丕並不是個無能之人,雖然比起他的父親來説要差上一大截,而且此時曹操的舊部下仍在,夏侯家族、許家等家族還有人才在。此時還未到伐魏時期。
但是曹丕短命,即位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兒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曹丕在位時迫害同宗的曹氏,不信任一些老部下,並通過一些政策削弱了他們的實力。這些舉動無疑更加削弱了整個魏朝的實力。因此朝中將臣只有司馬懿可以與諸葛亮一戰。況且魏明帝即位時過於年輕,未諳世事,諸葛亮認為其不會帶兵打戰。此時可以乘虛而入,攻打曹魏,佔領中原。
魏明帝曹叡(劇照)
因此諸葛亮才會一面籠絡孫權,一面親自帶兵六出祁山,計劃着兩面夾擊滅亡魏朝。可惜,老天對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遇到了狡猾的司馬懿,最終被拖死於五丈原之中,可悲可惜矣。如果不是時機對諸葛亮不利,如果不是局勢不利於諸葛亮,或許諸葛亮可以實現當初他對劉備許下的承諾,真的可以恢復漢室的統治,真的可以還於舊都,興復漢室,攘除奸兇。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一代賢相諸葛亮終於化作了一抔黃土,掩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中,令人嘆惋。
諸葛亮,一個悲情又令人敬佩的歷史名人。雖然他六次伐魏都沒能取得什麼重大的勝利,但他的這種為國家操勞一生,鞠躬盡瘁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