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破圈”,申城繽紛暑假讓學生幸福感多元化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無人機課堂豐富學生暑期生活。  本報記者  袁婧攝

“物資成功運送到目的地!不過這次飛行路線設計還不夠好,我要再優化一下。”某山區道路不暢,如何用無人機運輸物資?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龍華中學20名六年級學生,在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參加“五育夏令營”,體驗“無人機設計師”的工作。這些幾乎“零基礎”的學生在指導教師帶領下不僅學會了操控無人機飛行的知識,還學會了編程規劃飛行路線。

暑假來臨,各類活動正讓全市青少年暑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記者從市教委瞭解到,今年暑假,一系列暑期活動將為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提供眾多選擇。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科藝中心圍繞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面向本市200萬名中小學生設計組織實施共26項“五育融合”活動項目。本市16個區、21家校外教育單位共開設241項學生活動、309個學生社團。

共同為中小學生的多樣暑期活動提供支撐

把徐彙區地標“武康大樓”拓印在版畫機上,再用激光雕刻機刻上木製小框,搭配上珠子和鈴鐺,一個手工製作的特色風鈴就完成了。徐彙區啓新小學三年級學生李逸萱興奮不已,和小夥伴互相交流製作經驗:“這樣的活動真的太幸福了,還學會了不少美術技巧!”

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錢文華告訴記者,今年的“五育夏令營”涵蓋趣味空間搭建、AI機器人大挑戰、AI穿戴、未來音樂人、無人機大玩家等11項活動,覆蓋徐彙區所有中小學校。此外,還有262個班級的公益培訓課程以及各類籃球、足球競賽。粗略算來,將有6萬名青少年參與活動。

上海青少年的暑假,從來都是五彩斑斕。市教委體衞藝科處處長陳華介紹説,上海的校外教育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目前,16個區教育系統內部共有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少科站等21家校外教育活動機構,教職工2000多名。他們共同為中小學生的多樣暑期活動提供支撐。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給出了一組數字——近年來,上海科技館已完成676個原創STEAM課件開發,推出14萬餘場高水平的教育活動,累計開放1500餘個在線學習資源,與251所學校建立了合作關係。

中福會少年宮主任鄭允華介紹説,眼下,少年宮每年開展興趣小組活動百餘項,直接服務學員4萬人次,開展各類主題教育、羣眾文化活動逾300場次,活動覆蓋面近50萬人次,小夥伴藝術團每年參加各級各類演出和對外交流活動百餘場,線上線下共計受眾人數200餘萬人次。

打通校內外教育邊界,滿足更多學生需求

錢文華説,今年他所在的活動中心,暑期活動上線僅三分鐘就被秒空!如何打通校外教育的邊界、整合各類資源和課程,惠及更多青少年,是滬上不少校外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

2005年起,中福會少年宮先後與浦江鎮、靜安寺街道、新江灣城街道、江寧街道共建,打造“三公里社區校外教育活動圈”,為周邊少年兒童提供課外活動資源。在長寧區,中小學生們走進社區、場館;長寧區少科站還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上海市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則通過項目化學習,培養學生“設計創意”素養。校長張詠梅説,學校打開“邊界”,與“設計豐收”崇明島可持續社區項目團隊、珍貴塑料——可持續材料使用研究團隊等組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場景學習”提供幫助。

暑期活動讓孩子玩出興趣,打造成長“培育鏈”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上海的區級校外教育機構已從“低成本收費”轉變為“公益免費”,從“單一陣地式學生培訓”轉變為“以指導、管理、研究、服務為主的綜合型校外教育”。陳華告訴記者,目前正逐步構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市、區、校三級聯動,綜合立體的校外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成長“培育鏈”,挖掘背後的育人規律。比如,中小學生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暑期夏令營發現了科創方面的志趣,開學後還能報名參加常規公益課程,有興趣者,還能參加少兒科學院乃至人才培養基地的進一步學習。

“參與暑期活動,不僅為了填滿時間,更是學生通過體驗找到志趣發展的起點。”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蔣東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改變教育模式,實現校外教育的專業與普惠結合、靈活與共享並濟。目前,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正構建校外數字化課程體系,以人工智能項目為試點,開發了《機器人,開啓智能未來》等數字化課程。


  作者:張鵬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