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專業”名單年年更新,大學專業分流有熱有冷,到底如何看待?

“天坑專業”名單年年更新,大學專業分流有熱有冷,到底如何看待?

每年高考結束,“天坑專業”都會被重點關注,從最初的“生化環材”,到金融、考古、心理學、會計學,再到法學、管理學、林學、市場營銷……每年,新的四大“天坑專業”不斷湧現。

那麼,是否存在所謂的“天坑專業”?萬一進入大學後、被分流到“天坑”專業又該怎麼辦?

聽聽從“天坑專業”畢業且一直身處“天坑”中的大學老師怎麼説——


今年的高考招錄接近尾聲,不少學生將迎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轉變。身在大學工作,同時每年參加本科招生,幾乎每年高考後,很多朋友都來找我諮詢,問得最多的一類問題是:“聽説‘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後能去哪裏就業?”

之所以有“四大天坑”的説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和家長對生物、化學、環境、材料專業缺乏瞭解,從而存在很大的認識偏差。比如,認為相關行業的工作環境不好、就業前景不好、薪資較低等等。

其實,這四個專業都是重要的民生專業,是支撐整個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專業,社會特別需要這些專業人才。而且,近年來隨着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這些行業的工作環境也越來越好。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也為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好的就業前景。

談到“四大天坑”專業,我應該有一些發言權。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就讀的專業都是環境科學,做的科研工作也是“生化環材”方向,多年來一直堅守在“天坑”裏,收入的確不算很高,屬於社會中等水平,但我樂在其中。因為我的研究成果可以守護環境健康和公眾健康,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一份力量、發一份光,哪怕這束光很微弱,也能在黑夜裏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近幾年,公眾感同身受、記憶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抗“疫”。新冠疫情暴發後,雖然我們不能像白衣戰士那樣衝在第一線,卻在後方一直默默為抗“疫”做保障工作。比如,對飲用水強化消毒,保障居民的供水安全;安全處理患者戴過的口罩和生活垃圾,防止傳染他人;對醫療污水和生活污水強化消毒,保障病毒不通過污水傳播。如今,我們更要做有温度、有態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人。

那麼,從招生、科研、就業來看,所謂“天坑專業”是否可以報考呢?

信息不對稱之下,盲目填報的專業才可能是“天坑”

過去10多年,大家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很多,公眾的心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學生和家長心中的熱門專業一直在改變。如今,經管、金融、經濟已經不是備受青睞的熱門專業,在今年的高校專業報考中,微電子、數學、計算機等專業脱穎而出,競爭甚至可用“白熱化”來形容。而因為某網紅老師的“學新聞無用論”,讓眾多考生對新聞傳播專業望而生畏,往年非常受歡迎的新聞傳播專業今年也首次遇冷。

我們生活在這個傳播媒介無處不在的時代,尤其是自媒體的出現,公眾會受到媒體言論影響很正常,但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被自媒體和他人所左右,則是非常可怕的事。之所以會出現新聞專業成為新“天坑”的現象,主要問題在於信息不對稱。太多高中採用刷題式教育,為了提高高考分數,高中生只能每天拼命刷題,而刷題式教育很難培養和發現學生的興趣,更沒有時間思考對未來的規劃。

比如,很多高中為了增加頂尖名校的錄取人數,即使學生非常不喜歡學醫,也強迫學生去報分數略低些的頂尖名校醫學院,那麼對學生來説,這樣的專業是否也算“天坑”呢?還有些高中給學生灌輸這樣的理念:非頂尖名校,即使可以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也不去;頂尖名校,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要去,因為可以圓夢名校。

無論作為大學老師還是招生工作人員,我都非常希望學生的高考志願填報能以興趣愛好為前提,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並把大學專業與未來的職業規劃相結合。但我在進行本科招生諮詢時卻發現,真正知曉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對未來有規劃的考生卻是鳳毛麟角。

其中原因顯而易見:學生在高中階段完全沉浸於應試環境,對大學設置的不同專業究竟學哪些內容,未來能去什麼行業就業,沒有時間和機會去了解。高考一結束,馬上面對大學專業的選擇,只能一臉迷茫。

筆者分析,之所以會出現“天坑專業層出不窮”“志願填報唯頂尖名校論”等招生亂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和家長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媒體信息魚龍混雜,很難甄別。因此,筆者建議每年的高考結束後、成績發佈前,由高校老師和行業骨幹攜手為高中生講授公益課程,詳細介紹大學專業學習內容和未來就業方向,而不是等高考成績發佈後、開始填報志願時,讓考生和家長臨時抱佛腳。

相信有了良好的開端,上述招生亂象一定會越來越少。

無論讀哪個專業,未來求學都不會一帆風順

2023年高考分數公佈後,A同學和B同學的分數相同,他們都想報考基礎學科,就是社會上傳説的“天坑專業”。但A同學和B同學的家長都想讓孩子學醫。兩位同學的家長多次通過電話諮詢高校招生組,想法不斷搖擺。後來,即便來到高校招生組駐地,進行面對面諮詢,家長還是很糾結。

作為招生老師,我給出的建議是:填報大學和專業的選擇權要交給孩子,家長只能給出建議,要由孩子做最終決定。因為大學的學習家長無法陪同,未來的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任。

上述兩位同學的填報結果可以説是迥然不同,雖然他們報考了同一所大學,但選擇了完全不同的專業。A同學聽從了家長的安排,填報了臨牀醫學專業;B同學贏得了報考權,聽從了內心的召喚,填報了自己喜歡的基礎學科。

兩個高考分數相同的學生,一個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天坑專業”,一個選擇了家長要求的專業,他們未來的人生也註定不同。

那麼,“天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真的不好嗎?在我的課題組,研究生都順利畢業、並找到了相對滿意的工作。其中,一個研究生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環境工程專業,疫情期間他也一直在持續努力,研三時拿到金融行業的實習資格,碩士畢業後順利進入了金融行業;另一個研究生通過了選調生筆試,作為環境專業畢業的學生,在面試環節與同校管理學院研究生競爭,最終她拿到了選調生資格,未來從事環境保護工作。

所以,作為大學老師,我更希望學生是因為真心喜歡而選擇就讀某個專業,因為不管大學選擇哪個專業,學習的過程都不會一帆風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堅持的動力。大學生活美好而短暫,而且無法重來。在象牙塔裏快樂地學習,享受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沒有永遠的熱門,只有永恆的熱愛

近年來,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各種試驗班,如工科試驗班、技術科學試驗班、自然科學試驗班、經濟管理試驗班等。學生在大一學年進入試驗班,接受文理貫通的通識教育,大一結束後根據績點和報名情況進行專業分流。

大學專業分流機制設置的初衷,是針對高中階段沒有發現自己興趣的學生,避免他們在高考後馬上選擇大學專業而產生迷茫。學生經過大學一年的學習和對專業的瞭解,在大一結束時再來選擇自己真正喜歡且適合的專業。大學也要鼓勵學生在入學後持續努力學習,避免“躺平”,同時通過通識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致力於全面發展的人。

但在今年本科招生時,出現的一些現象也引人深思。雖然不少考生並不完全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但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不少考生和家長都抱着“求穩”的心態,不敢面對大學專業分流時的競爭,擔心選不到“好專業”,即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專業。

不過,也有少數家長對分流機制很認可,覺得這一舉措是對學生的督促。的確,只有在大學持續努力,才能適應未來進入社會後的競爭。而且,沒有永遠的熱門,只有永恆的熱愛,大學專業確定後,就要好之、樂之。期待每個學生都能在大學的學習中,學會尋找樂趣,培養髮現美的能力。

人生的精彩就在於對未來的未知,所以才會有無限可能,如果人生一眼就能望到頭,那應該沒有一個人會願意過。人生就是要享受過程,永遠在路上,才會發現沿途不同的大好風景,而這些風景中還有你!



  作者:李洪靜(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3 字。

轉載請註明: “天坑專業”名單年年更新,大學專業分流有熱有冷,到底如何看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