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
提起東北,在很多人的心中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偏見,認為在闖關東與開發北大荒之前,東北是一個蠻荒之地,缺少歷史的積澱。其實在今天吉林地區的深處也發現了幾乎和中原地區文明相當的青銅文明,從先秦到秦漢,再到隋唐,吉林地區不僅文化上不輸給中原地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深遠地影響了今天的中國。
青銅文明
一、夫餘國-東北城市文明的搖籃
目前根據最新的考古調查,整個吉林省大約有411個古城遺址,這些古城是東北文明最直接的見證。它們鮮為人知,卻散發着不一樣的光輝。
吉林地區的古城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初期。西漢時武帝在遼東地區先後設置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與臨屯郡等遼東四郡,其疆域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東北的遼寧、吉林中南部部與朝鮮半島北部,而在遼東四郡不遠處就屹立着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夫餘國。
夫餘國建立的龍潭山城模型(筆者實拍)
夫餘國的主要活動地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附近的西團山與東團山附近,上世紀開始就陸陸續續有考古學家在東團山與西團山發現了近似於夫餘時期的城池遺址,整個城市依山而建,旁邊就是西流松花江。
夫餘都城遺址下的西流松花江(筆者實拍)
夫餘國建立的這個城址正好處於松嫩平原與長白山區的過渡地帶,整個城市依靠山體與水體形成了天然的防禦體系。
在西團山上還發現了大量夫餘國時期的青銅器,其中又以青銅短劍最為著名,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玉器與金屬器具。説明在西漢時期,夫餘國的經濟文化已經達到了和內地差不多的程度。而從城址的規模看,整個城址佔據了今天吉林整個龍潭山的位置,規模甚至能與遼東四郡的治所相比。
夫餘都城附近出土的瓦當(筆者實拍)
在今天吉林市周圍還發現了大量夫餘時期的墓葬羣,最早對夫餘進行詳細記載的是《後漢書·夫餘傳》和《三國志·夫餘傳》,這兩部史書成了人們瞭解與研究夫餘國特別重要的文字史料。
從時間跨度來看,夫餘國前後長達600年之久,中間經歷了一次國滅,但不久就復國了。最後到了北朝時期,在高句麗與肅慎的聯合夾擊下被滅國,其故地也被高句麗與肅慎平分。
從文化的發展來看,夫餘國對當時整個東北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一度影響了後來的高句麗與渤海文化的發展走向,從早期夫餘都城的考古發掘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到當時東北地區與中原各國之間的交流與交往。
夫餘人復原圖
從目前的考古報告來看,夫餘國在今吉林市的城址是夫餘國第一次滅國前的都城。對於夫餘國後期的都城在哪裏,至今眾説紛紜,但是學者一般都支持在今天的長春市農安縣附近。
二、渤海到遼金東北城址
相對於夫餘國,同期的高句麗也建立了不少城址,其城址規模比夫餘國的分佈更加廣泛,其中最著名的應屬高句麗在今天吉林集安市的丸都城遺址了。
丸都山城
丸都城是高句麗特別著名的城市遺址,因為好太王碑的發現,這裏更是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其實在丸都城周邊,還散落着高句麗時期的眾多墓葬羣等。從城市的建設規模與墓葬羣的分佈狀況來看,高句麗與夫餘的城市建置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高句麗所處的集安正好位於長白山附近,鴨綠江從中間穿行而過,險峻的地勢與豐富的水資源同樣也是高句麗都城建立時所看重的。
高句麗城市遺址(筆者實拍)
與高句麗都城相比,在吉林還發現了大量渤海時期與遼金時期的城池遺址。
高句麗在國滅後不久,處於東北的大祚榮就在今天的吉林省敦化建立了盛極一時的渤海國,雖然後來渤海國將都城從吉林的敦化遷移到了今天黑龍江的寧安縣,但是整個吉林西部,依然是渤海最重要的經略地。
今天的吉林
大祚榮劇照
後來渤海建立的東京龍源府與中京顯德府的故址都在吉林的延邊州附近,和夫餘、高句麗城址不同的是,渤海的城池遺址從選址來看,充分地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隋唐洛陽與大興城的建築風格,城址多建立在寬闊的平原之上,從城址規模看,渤海的城址也多呈現出方形的格局,這樣的建築風格與唐的長安城與日本的平城京都極為的相似。這説明到了渤海時期,吉林乃至整個東北的城市建置比夫餘、高句麗時期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長安城格局
再之後,契丹入主東北,先後在今天的吉林等地設置東京道,而遼也在渤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吉林的城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遼金時期的都城遺址(筆者實拍)
從吉林的地圖分佈來看,吉林省保存的遼金時期的城址遺址,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都遠超之前。但是隨着金朝南下與蒙古人入主中原,東北的城市發展進入到了一個低潮,文化與社會發現也出現了大面積的斷層。直到闖關東之後,東北的社會與城市發展才逐漸恢復起來。
文史君説
吉林作為東北地區城市發展的代表,無論是早期的夫餘國,還是後來高句麗、渤海、遼、金等時期,其城市建置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續與發展,並且每個時期都有屬於自己的鮮明特色。而這些寂靜的古城,雖然很少能進入公眾視野,但卻散發着屬於自己的耀眼光輝。
參考文獻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吉林分冊》,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吉林專刊下),2016年第4期。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東北專刊),2008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