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44年6月守衞諾曼底海灘的是日軍,情況會怎樣?
深度
摘要:1944年6月的諾曼底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英美盟軍取得了登陸勝利,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如果守衞諾曼底海灘的是日軍,情況會怎樣?
1944年6月的諾曼底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英美盟軍取得了登陸勝利,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如果守衞諾曼底海灘的是日軍,情況會怎樣?
在這場戰役中,英美盟軍總共投入了288萬部隊、1200艘作戰艦艇、4126艘登陸艦艇、5000艘運輸船隻和1.37萬架飛機,在80公里登陸場第一批登陸部隊就有5個師約13萬人,以及在登陸場後方空降着陸的3個傘兵師約3.5萬人。
德軍在諾曼底海岸地區的守軍只有第352步兵師和第716海防師,另外在距離海岸約16公里的卡昂地區還有第21裝甲師,這三個師總兵力加在一起還不到5萬人。真正在盟軍登陸的80公里正面,只有第352步兵師和第716海防師總共6個營19個連,還不到3000人(其中六分之一還是蘇軍戰俘組成的“東方營”),火炮加反坦克炮總共88門,平均每公里正面兵力還不到40人,火炮才區區1門!
第716海防師是沒有配備機動車輛的“固定”師,毫無機動能力,重武器也很少,戰鬥力很低。第352步兵師在很多書籍資料中都稱之為德軍的精鋭,其實真正對二戰德軍瞭解的軍迷,對這一説法自然是嗤之以鼻的。只有番號在100以內,並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前組建的才能算是精鋭,而且德軍的精鋭部隊基本上都是裝甲師或者擲彈兵師(也就是機械化步兵師),普通的步兵師最多也就是二流部隊。
第352步兵師是1943年9月在法國聖洛組建,兵員除了少數骨幹來自於從東線戰場撤下來的老兵,一半左右都是剛剛徵召入伍的二十來歲的新兵,還有三分之一是由東線戰場上的蘇軍戰俘組成的“東方營”——所謂“東方營”,就是德軍將蘇軍戰俘中的少數民族,如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格魯吉亞人、韃靼人,甚至還有少數朝鮮人,這些朝鮮人最早是日軍,在諾門罕被蘇軍俘虜,蘇德戰爭爆發後被補入蘇軍,又被德軍俘虜,經歷絕對曲折,然後徵召組織起來的部隊,戰鬥力之低下可想而知。全師總兵力才1.3萬人,這樣一支部隊怎麼可能會是精鋭?只不過是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的傷亡是五個登陸海灘中最大的,陣亡約1500人,負傷約2800人,傷亡人數佔到傷亡總數的80%,臉上掛不住,只好把在奧馬哈的352師吹成了精鋭。
至於第21裝甲師,倒真的是精鋭,是隆美爾非洲軍團的頭號主力,只是當年在北非的這支王牌基本上都損失了,在諾曼底的21裝甲師,是1943年6月在法國以從北非逃出的少數部隊和回國醫治的傷兵為種子重建的,裝備也都是二手坦克的大雜燴——大部分都是III號坦克,最先進的也只是IV號坦克早期的G型。突擊炮也只是10多輛III號G型突擊炮和幾輛“黃鼠狼”坦克殲擊車,自行火炮則是III號坦克底盤改裝的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公牛”150毫米自行火炮。和北非的老21裝甲師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登陸日當天,21裝甲師也確實組織了反擊,但投入兵力只有50輛坦克和1個擲彈兵營,很快就盟軍擊退。但
曾有一支小部隊還衝到了海灘,撕開了一個長達5公里的缺口!這也是德軍在登陸日唯一的機會,但因為後援不濟很快就撤回了。
就這樣,全天盟軍在五個登陸海灘都取得了成功,上岸總兵力達13.6萬人,總共傷亡才6000人。
如果在諾曼底防守的日軍,情況會怎樣?
日本陸軍是公認在二戰中防禦作戰最出色的,他們深知美軍海空炮火的厲害,所以構築的防禦工事,不但堅固而且隱蔽,甚至有些闇火力是專門等美軍過去後從後面開火的。相比之下,德軍在諾曼底的防禦工事,本身就是整個大西洋壁壘中最弱的,遠遠不及加萊地區。如果是日軍防守,工事肯定會大大強化。
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每次登陸,事先的海空火力準備都要長達幾天甚至十幾天,而且美軍在攻佔誇賈林島之後,專門比照日軍防禦工事進行艦炮轟擊試驗,發現一定要用203毫米以上的大口徑重炮,還得是慢速精準射擊才能摧毀。而在諾曼底盟軍的海空火力準備才只有幾個小時,根本無法和太平洋戰場相比。要是這麼點火力準備時間,日軍防禦工事至少能有80%保存下來,那麼就夠登陸部隊喝一壺的了。
其次,在防禦戰術上,德軍究竟是堅守海灘,還是放棄海灘以縱深反擊來抗登陸兩種意見一直爭執不下,最後採取了折中方案,既守海灘,也把部分兵力部署在淺近縱深用於反擊,結果是兩頭都落空。
而日軍很快就在戰爭中學會戰爭,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空火力,乾脆放棄海灘,大量採用地下坑道工事,將防禦重點放在縱深,海軍艦炮火力無法達到的地區。從這一點來説,隆美爾和龍德施泰德一個擔心裝甲部隊部署在縱深無法及時趕到海灘,一個擔心裝甲部隊部署在盟軍艦炮射程內,都沒有錯。德軍在戰場上賴以所向披靡的利器——裝甲部隊,在盟軍強大海空火力下,根本就無法發揮集羣突擊威力,只有挨炸的份,所以,應該學學日軍,乾脆將裝甲部隊部署到遠縱深,而且將裝甲部隊拆分成小股,分散配屬給步兵,作為防禦的支撐力量或者小規模反擊的中堅,所以日軍在防禦戰術上也比德軍理解更深刻。畢竟,日軍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已經打了兩三年,而德軍和美軍才只有在北非小打小鬧了一回,經驗還不多。
最後,日軍的戰鬥意志肯定比德軍頑強,説的準確點,是比在諾曼底地區的德軍頑強。因為在這一地區的德軍三個師,都是國防軍,而且要麼是重建,要麼是新建的,還有很多來自蘇軍戰俘的“東方營”,戰鬥意志自然不會很高。如果是德軍中的“頑固派”——黨衞軍,那就不一樣了。後來投入戰場的黨衞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很多還是娃娃兵,但思想頑固,戰鬥意志頑強,就讓英軍大吃苦頭。以日軍一貫的表現來看,應該不會比黨衞軍差。
還有,在諾曼底的美軍都是陸軍,除了少數海灘爆破大隊是海軍,幾乎沒有海軍陸戰隊。而在當時的美軍部隊中,陸軍海軍都是義務兵,只有海軍陸戰隊是清一色的志願兵,都是自己要求參軍的,而且陸戰隊的訓練也更強調戰鬥意志的頑強,所以公認陸戰隊的戰鬥力要強於陸軍。在太平洋戰場,幾乎所有的硬仗惡仗都是陸戰隊,陸軍基本就是打醬油。要是這些苦戰是陸軍來打,時間肯定會拖長,傷亡也更大。那麼,如果對手換成了日軍,美國陸軍絕對是遇上硬茬了。
綜上所述,如果諾曼底地區守軍是日軍,工事更堅固,戰術更合理,意志更頑強,同樣是兩個步兵師團和一個戰車師團,那盟軍登陸第一天會比較順利,但從第二天開始,肯定就要艱難得多,向縱深推進,恐怕進展速度會大大延遲,而且傷亡也會更大。
看看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登陸戰,面積小,縱深小,後援少,都讓美軍牙都險些崩了,要是像諾曼底這樣的大陸登陸戰,縱深更大,後援也更充分,盟軍的傷亡肯定是以幾何數字遞增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