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名副其實的皇帝,因為他開創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制,可以説是一個改元更始的一代帝王。
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最鮮明的觀點就是秦始皇是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到底是偉大還是暴虐,千秋功過也只能留給後人評説。
相信大家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皇帝的扮演者們,動輒就會稱孤道寡,並且很多朝代的皇帝還自稱為“朕”。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説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
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盪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
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一直都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奴隸制時期,至此之後則開啓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
也就是説秦始皇不僅統一了天下,而且還將沿用了幾千年的奴隸制徹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先進的封建制社會。
雖然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弊端都凸顯了出來,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制創立之初,絕對要比奴隸制更為先進。
在封建制創立之前,奴隸制國家的君主都稱王,例如,商紂王、周武王、周幽王等,到了東周時期由於諸侯國勢力開始強大起來。
雄踞一方的諸侯,也開始仿效周朝禮制,將諸侯國的領導者稱為王,而這些“王”自己則稱孤王、寡人。
從秦始皇即位開始至稱“朕”之前,也都一直稱孤道寡。秦王政説的就是這位偉大的君王,但是當他稱帝之後由於自認為:“功過三皇,德高五帝,遂命始皇。”
所以才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後來又在前面加上了一個“始”字。
他認為自己有改元更始之功,所以“始皇帝”才與自己的地位、功勞更匹配。但皇帝、始皇帝都是別人口中的王者,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不繼續沿用寡人了呢?
第二、從“寡人”到“朕”的歷史演變
秦始皇之所以廢棄寡人而自稱為“朕”,原因就在於秦朝統一之前,各個諸侯國的王都自稱寡人。
所以秦始皇被認為,寡人這個稱呼太普通,而且也配不上自己尊貴的身份。為了提升身價並表現出與眾不同,所以才把“寡人”改成了“朕”。
但很多歷史、考古、文字專家卻認為,“朕”字在先秦時期也並非尊貴的稱呼。屈原曾在《離騷》中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這説明“朕”在先秦時期,幾乎是人人都可以用的自稱。甚至就連老百姓都可以自稱為“朕”,更何況是王公貴族呢?由此也可以得知“朕”不僅不尊貴,而且這個詞也絕非是秦始皇首創。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自稱“朕”的始末。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秦始皇嬴政採納了大臣的建議,自此之後稱孤道寡的歷史結束,皇帝自稱為朕開啓了先河。秦始皇為何會選中這樣一個不尊貴的字,作為自己的自稱呢?
後來有專家分析説“朕”字大有玄機,只要把“朕”字拆開後大家就秒懂了,古籍中書寫的“朕”字和現在大為不同。
古字“朕”的左邊是一個舟字旁,右邊則是一個“灷”(zhuàn)字。“灷”,本意指的是火種。組合在一起就是在船上拿火種的人。
在古人的思想中,只有部落首領才能手持火種,堯帝就曾以“朕”自居,所以秦始皇用“朕”自稱,不僅沒有拉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且還顯得更為尊貴。
秦始皇作為開創封建制的第一人,也是皇帝、朕等字眼的聯合使用者,所以後世朝代紛紛效仿。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有過一段乞討的經歷,為了不忘記民間疾苦,所以才自稱為“咱”,但縱觀古代歷史他可能是獨一份。
結 語
隨着秦始皇陵、兵馬俑、萬里長城的進一步挖掘,人們才真正意識到秦始皇的偉大之處。雖然秦始皇創建秦朝之後便開始大興土木,並因此而奴役了數不盡的勞工,但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他的做法也並非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