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魅力有時比“大炮”更有用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一個愛好音樂的文藝青年,是怎麼率領軍隊百戰百勝?一個深受啓蒙運動思想影響的進步青年是如何成長為一個鐵腕的專制君主?腓特烈大帝是公認的德意志之父,也是拿破崙希特勒崇拜的偶像,腓特烈的畫像曾經掛在希特勒的卧室,希特勒每天都要膜拜他。且看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人生。一個人的魅力竟然能抵百萬雄兵,看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


文藝青年青年時期的斐特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他不但擅長樂器,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曲家,並且會11門外語,在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中文。這是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有着深度的哲學思想,他十分崇拜伏爾泰,自己也投身到啓蒙運動中去。腓特烈的父親對他實施的軍事化教育,並沒有把他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人。事實上,腓特烈常常想放棄繼承王位,逃離他父親所帶來的陰影之下。1736年,他奉父親之命極不情願地與一個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子結婚,到1740年,他父親去世了,只在這四年間,他們夫妻恩愛,其後長期分居,且終其一生,兩人未誕下任何子女。雖然沒有任何的證據,但可想而知,這大概是在給他父親演戲吧。在結婚的六年前,他就曾試圖逃往英格蘭,然而終究失敗了,並被其父親囚禁。從此只能以一個面具人的方式生活,將自己的內心變得堅硬和寒冷。放棄自己的夢想,順從父親的意志,這也是他帝王之路的開始。


窮兵黷武1740年12月,普魯士出兵奧地利治下的西里西亞,這是腓特烈登基的第一年。正如腓特烈自己所説,當時他太年輕了,渴望榮譽,希望別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便發動了這場戰爭。在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魯士領土一下子擴大了1/3,而人口則增加了100多萬。不久,奧地利重整旗鼓準備奪回西里西亞,然而,腓特烈先發制人,於1744年發動了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並使得歐洲各國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佔領。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腓特烈親自領兵指揮戰役,初出茅廬的他,通過兩次戰爭勝利,提高了自己的威望,這時腓特烈開始被尊稱為大帝、軍事天才。1756年,自上次戰爭結束普魯士已經享受十餘年和平,腓特烈大帝知道,自奪取西里西亞後,並不甘心兩次失敗的奧地利人時刻準備着復仇。這時,七年戰爭爆發了。七年戰爭爆發前,歐洲局勢詭異。在沒有得到老朋友法國的允許下,普魯士與英國訂立了盟約。為此,法蘭西和他們在歐洲大陸上對峙了幾百年的老對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結為了同盟。瑞典,薩克森,西班牙和俄羅斯相繼加入與奧地利的同盟。早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他就多次不通知盟友而私自與敵人停火,這時他應該明白了,背信棄義的人也將被別人背叛吧。此時普魯士的外交局勢已經不容樂觀,對於普魯士來説,在他的東南西北已經形成了一張巨大的包圍網並將其包圍。


為打破這個包圍網,腓特烈大帝決定先發制人,速戰速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奧地利。然而德意志諸侯們對普魯士的侵略擴張十分反感,一致同意對普魯士宣戰。腓特烈大帝沒能快速擊敗奧地利,速戰速決的計劃不但破滅,反而招致了奧地利、俄羅斯、瑞典、法國、波蘭和薩克森等德意志諸侯國的四面圍攻。這恐怕是腓特烈過度自大所致,畢竟他身為一國之君,讚美或阿諛奉承他的人多如過江之鯽,真以為自己這個軍事天才會戰無不勝。在如此懸殊的實力之下,普魯士軍隊死傷慘重,節節敗退。普魯士的盟友英國,只是利用自己的海上優勢對法國進行海岸封鎖和殖民地攻擊,在財政上援助普魯士。而不是派兵參加到歐洲大陸的戰場中。此時英國的態度有點曖昧,事實上,這次是英國人坐收漁翁之利,英國需要一個普魯士,來牽制歐洲各大國,畢竟,英國人的外交政策一向來是光榮孤立,大陸制衡。俾斯麥曾説:“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 無論如何,所謂的英國普魯士同盟,實際上是讓普魯士當一個攪亂歐洲的“攪屎棍”。


奇蹟降臨法國、奧地利、俄羅斯,三路大軍已成合圍之勢。在四面楚歌之中,腓特烈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自殺。局勢還在一天一天的惡化,此時的普魯士全國14歲以上的男性都已經去了服役,普魯士已無力再戰。到了1762年,拯救普魯士的奇蹟發生了。俄羅斯伊麗莎白女沙皇去世,繼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狂熱崇拜者。彼得三世宣佈停止與普魯士的戰爭,並倒戈一擊。在俄羅斯倒戈後,瑞典宣佈與普魯士停戰。彼得三世的所作所為無異於一個瘋子,招致了全國上下的不滿。不久彼得三世在一次政變中被其妻所殺,而他的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宣佈俄軍退出戰爭,腓特烈在此期間,發動幾次戰役,打退了奧地利。彼得三世,自幼在北德意志小邦國荷爾斯泰因公國長大,是伊麗莎白女沙皇的侄子,伊麗莎白女沙皇死後無子嗣,他才得以繼位。彼得三世在俄羅斯史書中,被描繪成一個精神不正常者。無論是後人對他的抹黑也好,還是他的確不正常,但事實上他如此瘋狂的追星,已經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樣戲劇性的逆轉,使得當時的人們瞠目結舌。人們紛紛説:“最聰明的腓特烈靠最白痴的彼得三世才得以活命。”一個人的魅力竟然能抵百萬雄兵,竟然可以逆轉乾坤。如果沒有彼得三世這個忠實的粉絲,剛剛崛起的普魯士就將化為塵土,而腓特烈大帝也將成為項羽式的人物。


開明君主七年戰爭使得西歐民生凋敝,十室九空,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普魯士沒有再征服奧地利的一寸土地。奧地利也沒有奪回西里西亞。要説有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腓特烈得到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普魯士。可以肯定的是,指揮了無數次經典戰役的腓特烈,現在心裏面最渴望的應該就是保持和平了吧?23年後腓特烈大帝去世,在這23年間,腓特烈在廢墟上重建普魯士,改革內政在農業軍事、教育、法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普魯士擁有了廉潔高效的政府,訓練有素的軍隊。1772年,參加了第一次俄、奧、普三國瓜分波蘭,獲得了波蘭治下的西普魯士。腓特烈給他的後代留下的,是一個當時歐洲最為文明、進步、現代化的國家。在他的領導下,普魯士從一個小國成為歐洲第五大列強。同時腓特烈也是馬基雅維利筆下所寫的楷模君主。所謂的開明君主制,本質還是君主專制。腓特烈大帝和伏爾泰相交甚厚,事實上這也只不過是這個城府頗深的帝王利用這位思想家、哲學家來偽裝自己的一種手段。腓特烈高喊開明的口號,貌似深得啓蒙運動的精髓:自由、博愛、平等,他否定君權神授,人人都應該守法,又不止一次地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誰是那個立法者呢?


不得不説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普魯士作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其財政收入的3/4都用於軍隊,這樣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和君主,卻被世人認為文明和進步,這才是腓特烈大帝魅力的真正所在吧。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