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冷知識,比如接下來多的這一條,清朝的乾隆皇帝和美國的總統華盛頓,都是於1799年去世的,這確實很難讓人接受,在大家所有人的腦海裏,這應該是不同時代的兩個人,這也足可以看出,當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在迅速崛起強大的同時,清朝卻依然作為一個封建穩固的傳統農耕社會穩定的存續下去,中國也正是這一時間拉開了和世界的差距。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來華,請求開通貿易,乾隆寄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那封國書,內容則是讓人笑掉大牙,充分體現了清朝的愚昧。
此時的歐洲,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急需向海外擴張市場,而貿易順差巨大的中國對於他們來説則是不可抵擋的誘惑,因此在1792年,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聽聞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急急忙忙向英國政府申請,希望他們派遣使節訪華,從而達到讓中國徹底放開通商的目的。
因此英國人馬戛爾尼受到英國國王委託後,正式代英國使團來到中國,英國希望能夠和中達成如下的協議:“雙方互派遣大使,允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貿易,並且允許駐紮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在廣州,同時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則能爭取免税或者減税。”
臨行前,內務部長敦達斯還特地告誡:“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見,您要服從中國朝廷的禮儀,既不要損害自己君主的尊嚴,又不要被禮儀上的小事束縛住手腳。”因此馬戛爾尼帶着重大的使命出發了。
他們來到中國之前,也提前向中國的兩廣總督發去了書信,因此清朝廷也是得知了這件事情,然而乾隆和羣臣搬來《大清一統志》,這上面記載了中國所知道的國家,包括教士常説的法蘭西、意大利,卻並沒有英吉利這個國家,乾隆對此也有點不重視。
雖然馬戛爾尼抵達中國,受到了禮遇和乾隆的召見,英國使團並沒有獲得乾隆皇帝通商的同意,乾隆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小國罷了,馬戛爾尼之前精心準備的西洋掛鐘,還有蒸汽輪船的模型,優質的火線槍,乾隆對此同樣顯得興趣平平。
他還給國王喬治寫下了一封國書,其中關於英國通商的懇求,則是這樣答覆:“我天朝地大物博,無需與小國進行貿易往來,若是絲巾、瓷器、大黃等物是爾等小國的必需之物,天朝加以體恤,每年賞賜若干,爾等小國處在偏海之地,只需心向天朝即可。”
信裏面依然是以天朝上國自居,這封國書實際上,也就對馬戛爾尼使團的任務作出了徹底的否定,使臣們只好悻悻而歸,如今這封國書依然放在了大英博物館當中。中英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正式交流就徹底結束,我們放到如今來看,英國人為了博取乾隆皇帝歡心,實際上帶了最好的寶物來到皇宮,然而乾隆所在的圓明園,早就掛滿了各種西方的產物,包括西藥和掛鐘還有八音盒。
那麼乾隆為何要拒絕英國人的請求呢?從乾隆皇帝的統治體現出,他是一位懂得人心的君主,並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傻子,乾隆怎麼又不會知道英國的先進?如果他不知道,就不會繼續維持海禁,其實乾隆對於這些槍支大炮,有着很清楚的認知,如果任由英國人將這些技術傳入中國,那麼勢必會對朝廷造成很大的衝擊,農耕文明的滿清王朝將很難維持自己統治,從一個帝王的私心來説,他拒絕英國人的要求也就理所當然了,然而這也讓中國,錯過了最後能夠和西方平等交流的籌碼,從而開展了百年屈辱的近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