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豐臣秀吉十六萬大軍攻朝,朝鮮七道盡失,為何大明遲遲未出兵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經典

16世紀末,日本的戰國時代結束,出身於農民的豐臣秀吉一統日本,成為日本的實際掌權者關白,開始掌握日本的實權。此時正處於日本後養成天皇時期,經戰火洗禮,分裂百年的日本在得到重新統一之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領土狹小的日本難以滿足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封建領主和商人都要求日本對外擴張。
同時,在豐臣秀吉的對手中,還有一些封建大名沒有完全臣服,豐臣秀吉為了滿足封建領主和商人們的慾望,同時想把尚未服從的大名的力量引向國外,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他悍然發動對外戰爭,入侵朝鮮,並企圖以朝鮮為跳板,進一步征服中國。
對於豐臣秀吉本人來説,征服朝鮮、中國乃至世界是他的夢想,萬曆十八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李昖,公然宣稱他要“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於400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逼迫朝鮮臣服,充當其侵略中國的先鋒。而朝鮮自李成桂發動政變建立政權,與明朝正式確立了宗藩關係,世代交好。
此時的朝鮮國王李昖,雖然昏庸無能,但卻並無背叛明朝之心,所以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遭到了朝鮮國民的斷然拒絕。萬曆十九年,豐臣秀吉決定入侵朝鮮,欲傾全國之力來打贏這場戰爭,任命宇喜多秀家為侵朝日軍總指揮,下設九支部隊。
九支部隊具體兵力為:第一軍,小西行長率領,一萬八千七百人;第二軍,加藤清正率領,兩萬兩千八百人;第三軍,黑田長政率領,一萬一千人;第四軍,島津義弘率領,一萬四千人;第五軍,福島正則率領,二萬五千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率領,一萬五千七百人;第七軍,毛利輝元率領,三萬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率領,一萬人;第九軍,羽柴秀秋率領,一萬一千五百人。
九路大軍共計十六萬軍隊撲向朝鮮,同時豐臣秀吉又以九鬼嘉隆率領水軍九千二百人入侵朝鮮沿海各地。準備水陸並進,一舉征服朝鮮。萬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日軍進攻釜山,壬辰之役爆發。李氏王朝建立以後,一直沒有過戰爭,所謂“兩百年平寧之世,民不知兵”,因而朝鮮的軍隊已經形同虛設,軍人與農民無異,素質低,戰鬥力差。故戰爭剛一開始,朝鮮就喪失國土,一潰千里。
與此同時,朝鮮政治腐敗,黨爭激烈,事事不論是非曲直,均以各黨派自身利益為主,借題發揮,互相攻擊,以期打壓異己,爭權奪勢。國王李昖在即位之初尚能勵精圖治,選賢任能,體察民情,注重生產以圖中興李朝。但其統治後期,李昖懈怠於政,沉湎於酒色,以至外戚專權,官場黑暗,變亂四起,民怨沸騰。
日軍自從四月十三日在釜山登陸之後,在兩個月時間內,致使朝鮮王國的開城、漢城、平壤三都盡失,全境八道喪失七道,日軍控制了朝鮮國的大部分領土,劫持王子,搶掠府庫,奴役人口,燒殺姦淫,並且強迫被佔領地區人民採用日本風俗,學習日語。日軍第二軍加藤清正,率軍向北渡過了圖們江,直逼中國邊境。
戰爭爆發後,李昖缺乏抵抗的決心,日軍入侵之後,其放棄王京,棄守平壤,奔向義州。如果明朝接受內附,在戰爭爆發三個月內,恐怕李昖早已逃到大明境內。國王如此,朝鮮人民安能有抵抗之心?從戰爭爆發開始,李昖心中就已經做好了內附大明的準備,暫避平壤城只是為了更容易向大明邊境靠近。
這時的朝鮮,已經亡國在即,雖有李舜臣這一名將屢獲勝績,但其也只能稱雄於海上,無法改變朝鮮戰場的形勢。逃至邊陲義州的國王李昖,面對着如此的絕境,內附大明,請天朝出兵已經成為他復國的唯一希望。
面對朝鮮戰場的危急形勢,朝鮮國王遣使鄭坤壽赴大明求發天兵,但大明朝中對於此事看法不。面對着將信將疑的朝鮮形勢,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委派崔世臣、林世祿等以蒐集日軍情報為名出使朝鮮,在探明真相以後,神宗皇帝決定派兵入朝,但朝鮮戰場的危急形勢已經刻不容緩,朝鮮國王李昖又派遣李德馨入明求援,李德馨到達大明後,先後六次上書北京,乞求速發援兵,但是因為遼東距離北京的路途太遠,結果了無音訊。
遼東巡撫郝傑被李德馨所感動,不等朝廷指令,私調遼東兵馬五千餘人,由副總兵祖承訓,遊擊將軍史儒率領,作為抗倭援朝的第一支援兵赴朝作戰。第一批援朝士兵到達朝鮮後,隨即發動了進攻平壤的戰役,但結果是“史儒死之,承訓僅以身免”。首戰告敗,朝野震動,戰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祖承訓輕敵冒進。
但祖承訓之所以輕敵冒進,除其自身原因外,還有一個被忽略的事實就是明軍以及朝鮮人對於敵情的認識不清,朝鮮由於國土大部分淪喪,官員逃竄,中央機構不全,因此得不到準確的情報,如果祖承訓能得知,平壤城內尚有日軍近兩萬人的消息,相信其一定不會只以三千人攻城。他得到的只是平壤城日軍皆逃,僅剩一千五百餘人的情報,所以他認為,兩倍於敵人的兵力攻城,必然可以攻下。然而,結果卻是明軍慘敗。
祖承訓的兵敗,嚴重助漲了豐臣秀吉的氣焰,更讓其相信征服大明,指日可待。而對於朝鮮來説則是復國更加無望,長期以來期盼的大明天兵,卻在平壤遭遇慘敗,這讓朝鮮人民對於戰爭的前景更加沒有信心,朝鮮戰場的局勢到了最為黑暗和危急的時刻。同時,對於大明來説,平壤戰敗,則讓明朝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對手,從而做進一步的入朝準備。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是早有預謀,只不過朝鮮在戰爭爆發前缺少準備,國王懦弱,將領無能,致使朝鮮國喪失國土,一潰千里,三都盡丟,國王西狩。勇猛的日軍和孱弱的朝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明朝大舉支援朝鮮前,日軍在朝鮮的軍威達到最盛,朝鮮已經是亡國在即。而明軍入朝後,又因為對於日軍的敵情不清,輕敵冒進導致了明軍入朝後第一場戰役便告失敗,所以無論大明還是朝鮮都急需一場勝仗來打擊日本,增強信心,穩定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