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日報一週好圖+編輯點評 2021/30期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經典

“人民日報一週好圖+編輯點評”來啦!賞好圖,看門道,帶您外行秒變內行。這些照片好在哪裏?又怎樣與版面文字報道相得益彰?聽聽人民日報夜班編輯的專業分享。

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

9月29日,我國海拔最高的百萬千瓦級水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的兩河口水電站,是國家和四川省重點工程、西部大開發優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戰略工程,核准投資總額664.57億元,於2014年10月開工,計劃於2023年全部竣工。

人民日報記者 王明峯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9.30 第2版

夜班編輯:這是一張新聞圖片,攝影師使用無人機記錄了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時刻。以猶如雲端之上的視角俯瞰飛流直下,讓讀者不僅一覽大氣壯觀的水電站,更能將雅礱江水電站附近風光盡收眼底。——要聞二版 劉温馨

鄉村新貌 幸福家園

近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本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收到有效作品26456件,經過兩個階段的評選,最終共有111件作品入選並展出。一個個鏡頭聚焦脱貧攻堅的奮鬥,一幅幅畫面展示鄉土田園的變遷,一幕幕光影講述鄉村生活的改善……這些來自農民、出自鄉村的攝影作品,充分展現出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生動記錄鄉村振興的喜人變化。
圖為吉林省通化縣金斗鄉金斗村,村民在脱粒稻穀。

張躍波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1 第7版

夜班編輯:圖片動感十足、色彩飽滿,展示火熱的勞動場面,給人心潮澎湃的初印象。將鏡頭對準豐收的田野,聚焦谷堆和農民,避免構圖元素過多,確保主題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脱粒中的稻束“拍虛”了,正好將農民揮鍬速度之快、搶抓農時之忙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細節背後的內涵,也是圖片被選用的原因之一。——要聞七版 盧濤

重大工程 促發展惠民生

引江濟淮、滇中引水等水利工程加快推進,水資源配置持續優化;鐵路、公路、橋樑、機場紛紛建成,路網質量不斷提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要通道翻山越嶺,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十四五”開局起步,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一項項重大工程補短板、惠民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百姓美好生活。
5月21日,山西豫能興鶴鐵路重車線通車運營。圖為5月10日拍攝的鐵路沿線隧道口。

孫亞峯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2 第4版

夜班編輯:這是山西豫能興鶴鐵路重車線的一處鐵路隧道口,巧妙的構圖呈現幾何之美:延伸的軌道、豎直的電杆、杆上的三角……隧道口的圓弧不僅自身充滿視覺美感,也起到勾勒和分割畫面的作用,將沿線由近及遠的鐵路風景、正在巡邏的鐵路工人、遠山和天空的色彩收納其中,同時將畫面光線分為明暗兩部分,豐富畫面層次,重大工程建設的厚重感也油然而生。——要聞七版 盧濤

綠色發展 綠色利川

近年來,湖北省利川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淘汰粗放落後產能,引導產業朝綠色、高新技術方向發展,促進節能增效、帶動循環發展。2020年,利川空氣優良率達99.4%,森林覆蓋率達68.4%,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圖為利川優美的自然風貌。   

江漢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4 第1版

夜班編輯:圖片描繪的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自然風貌,展現了當地優秀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畫面裏羣山延綿、錯落有致,山脈、雲層、光影,構成了一幅水墨江山圖,有“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之韻,讓人雖身未至,但彷彿能呼吸到當地清新的空氣,感受到羣山的巍峨。——要聞一版 趙曉曦(代班編輯)

樂享假期 盡賞風光

國慶假期,旅遊市場熱度持續攀升。人們在大自然中盡情欣賞美麗風景,樂享美好假期。
圖為10月3日,遊客在山東臨沂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遊覽。

武紀全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4 第2版

夜班編輯:圖片中線條豐富,直線強勁、曲線柔美,對角線構圖的形式具有極強表現力,為圖片增添透視感與縱深感。色彩上輪廓分明、對比強烈,在山間綠樹的襯托下大橋兩側密集的五星紅旗顯得分外鮮豔和亮眼,烘托出國慶假期遊人們輕鬆愉快的心情。——要聞二版 劉温馨

清潔能源 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發電量同比增長11.3%,能源供應保持總體穩定。今年以來,清潔能源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傳來捷報,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國慶假期,各地電力工作者積極奮戰一線,穩步推進各項建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起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白鶴灘換流站,止於江蘇省蘇州市的虞城換流站,計劃2022年12月竣工投運。圖為工程建設完成的電力鐵塔。

王鴻盛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5 第4版

夜班編輯:霞光的映照,成為畫面主體電力鐵塔的背景色,讓圖片極具藝術美感;鐵塔左右對稱,使畫面規整和諧,也彰顯了鐵塔氣勢十足。正在勞動的工人點綴其中,呼應了圖片主題,體現出他們的辛勤。色彩的美、構圖的美、人物的美,讓原本冰冷的鋼筋愈顯温暖。——社會版 許丹暘

通江達海處 港口作業忙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1—8月,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02.6億噸,同比增長10.4%。水運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運大國,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45.5億噸,穩居世界第一。國慶假期,多地港口依然一派繁忙景象。職工們堅守一線,裝卸生產井然有序,港口高效安全運轉。
圖為橋吊林立的上海港洋山深水港作業繁忙。

計海新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6 第4版

夜班編輯:作為以“港口”為主題的視覺專版的主圖,該圖動靜結合,色彩濃郁,氣勢磅礴。近處,洋山深水港裝卸貨物的集裝箱船作業繁忙;遠處水天相接,波瀾壯闊,雲霞壯美。在攝影師的鏡頭下,港口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要聞二版 劉温馨

流動中國 生機勃勃

流動的中國充滿活力。高品質的出行,離不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日益完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仍在不斷延伸,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持續提供有力支撐。

圖為10月3日,粵港澳大灣區橫跨珠江東西兩岸的南沙大橋迎來車流高峯。

王美燕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7 第2版

夜班編輯:圖片極具視覺張力,流動感強烈。夜幕初垂,長曝攝影的技巧為畫面增添夢幻感:車流如織,繽紛亮麗,流光溢彩,熠熠生輝。立交橋優美流暢的線條造型如同音符,奏響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夜曲。——要聞二版 劉温馨

三江源生態保護見成效

近年來,青海省切實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種羣明顯增多,數量得到恢復性增加,棲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目前,三江源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9種,其中雪豹、藏羚羊、野犛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有16種之多。
圖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狐寶寶在玩耍。

鮑永清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7 第5版

夜班編輯:兩隻萌態可掬的藏狐寶寶以大特寫的方式出現在版面上,令人眼前一亮。色調統一、畫面和諧,背景虛化、主體突出,抓拍到位、動感十足,藏狐寶寶的親暱互動、自由無拘,仿若輕輕搖動的撥浪鼓,撞擊着讀者的心靈。從這張圖片中,不難看出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成效,也能體會到生態環境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視覺版 盧濤

趣味農事慶豐收

近日,湖南省花垣縣龍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裏開展了趣味農事活動。農民們搓苞谷、捆花生、滾南瓜,歡歡喜喜慶祝豐收。
圖為農民正在進行滾南瓜比賽。

龍恩澤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8 第18版

夜班編輯:豐收時節,鄉村大地處處洋溢喜悦。不同於直接拍攝田野鋪金的美景,這張圖另闢蹊徑,選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一場趣味農事活動,近處是興奮參賽的農民、骨碌碌滾動的南瓜,遠處是整潔民居、藍天白雲。雖未直接着墨豐收,但五穀豐登的年景、鄉親們安居樂業的歡樂不言而喻。——新農村週刊 鬱靜嫺

收割燕麥草

10月6日,一台割草機在甘肅山丹馬場一場田間割草。金秋十月,地處祁連山下的山丹馬場抓住天氣晴好時機,陸續開始收割燕麥草。

陳禮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9 第3版

夜班編輯:該圖層次豐富,空間感強,富有動感,色彩奪人眼球。以藍天為底色,以金黃大地為畫布,遠處山峯稜角分明,近處割草機正在作業,呈現出一幅喜迎豐收的畫卷。而與常見的、凸顯廣闊的豐收場景不同的是,瘦長的構圖着重突出了層次,富有藝術表現力,給人以新鮮的視覺感受。——要聞二版 劉温馨

提升固碳能力 實現雙碳目標

無論是降低化石能源在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還是研究用非碳能源進行替代,都屬於從排放端來探討如何減排。實現雙碳目標,還需要在固碳端發力,通過生態建設,土壤固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工程及技術,去除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紅樹林是典型的儲碳能手,圖為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廉州灣的紅樹林。

林啓波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1.10.10 第5版

夜班編輯:圖片色彩豐富,動靜相宜,太陽將天空暈染成金黃色,大片茂密的紅樹林內,鳥兒或安閒踱步,或展翅高飛,好一幅生態和諧的畫卷!作為頭條報道的配圖,該圖不僅以“美”點亮了版面,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儲碳固碳這一主題。——科技週刊 劉詩瑤

本期統籌:張曄、婁霄霄、侯寶璇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