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第二屆成渝地區科普創新發展論壇
在成都舉辦
論壇旨在
助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
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深化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合作
推動科技與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科普活動品牌
活動現場,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及成渝兩地的科普大咖共同圍繞貫徹落實《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及《“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發展,就構建大科普體系,夯實科技創新與科普工作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進行了圓桌會議,並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頭腦風暴”。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科普大咖們怎麼共話成渝科普創新發展新機遇?
邱成利
成渝雙城科普創新發展前途無量。
新時代成渝地區開啓科普創新新徵程,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原二級巡視員、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直言,成渝雙城科普創新發展前途無量。接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多管齊下,助力成渝地區科普事業騰飛。
具體來説,首先,成渝兩地在貫徹落實好《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的同時,要立足本地,制定具體的科普激勵發展政策,特別是可以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激發科技、教育、人才潛能,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齊頭並進;其次,成渝兩地要做好長期的深化科普合作發展規劃,比如,加強科普場館與基地建設,兩地可以進一步加強在垂直細分領域的專業、特色科普場館建設,如建設天文館等;第三,兩地可以聯合辦科普活動,讓科普紅利惠及更多公眾,鼓勵青少年動手參與,在全社會營造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邱成利還特別強調,成渝科普謀求進一步發展,未來還要積極“走出去”,走到更廣闊的天地中,“科普最終要真正實現促進創新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人人崇尚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局面,滿足廣大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
王小明
新時代科普事業需要跨界擴圈,協同育人。
“數字時代為科普場館建設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思路,科學傳播的方式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上海科技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王小明看來,新時代的科普事業需要先進數字技術、人文思想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支撐,為科普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創新的活力。
王小明在“圓桌論壇”上談到科普場館建設的觀點,他認為,在數字時代的基礎上,要利用科技資源重構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體系。“科普場館的根本是啓迪好奇心,所以科普場館空間的設計需要將人們的好奇心考慮進去。”其次,在場館建設中,科學思維訓練、科學家精神弘揚都要潛移默化的在場館空間設計中體現。
成渝地區科普創新發展路徑需要遵循一個“大科普”的格局,科普未來的建設發展需要與成渝兩地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廣泛交融。王小明説道,科普場館的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讓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學習科學文化,沒有年齡的限制,沒有性別的限制,一切都是開放的,這便是場館的社會公益性的體現。
“科學文化是綜合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性是第一位的,但文化具有雙重屬性,經營性也同樣重要。”王小明認為要用社會的資源來助力科普事業和科普產業的發展。通過把成渝間最新的高科技成果,用老百姓聽得懂得語言、看得懂的方式傳遞給全社會,使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產業資源,從而形成高科技文化產業。
歐陽輝
科普事業發展中要充分發揮科學家、科研人員的作用。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開館試運行以來,已成為公眾的“打卡”“新地標”。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校籌建組常務副組長歐陽輝表示,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市校合作建設的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實現共建共享、共管共贏,這是一個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科普也要做好研究,正所謂‘深入才能淺出’。”在談到充分發揮科學家在科普事業中的作用時,歐陽輝特別提到,科學家在用心做研究的同時,一定要注重主動與公眾分享,“川渝兩地一直有着‘不甘人後、敢為人先’的傳統,近年來成都各類科普基地發展很快,接下來,各類科研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要充當‘領頭羊’,充分發揮表率作用;與此同時,要‘聯合’,集合多方力量,此次論壇正提供了一個這樣交流的平台。”
對於未來發展,歐陽輝充滿信心,“我們成渝兩地的科普基地一定會迎來大發展,科普就是塑造人,最後會轉化成強大的力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田纓
讓科普傳播助力成渝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
“專業專注創制科學科普作品,用心用情舉辦科學科普活動,聯通聯動成渝科普資源,讓科普傳播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枱)少兒頻道總監田纓在圓桌會議上講出了她對科普作品創作的態度。
“科普想要全民化,也可以小手牽大手。”田纓説,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孩子們接觸科學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他們可以將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素質。但她指出,在網絡化科普風靡的今天,專業準確的科普內容尤為重要。
科普作品要讓孩子好奇心得到滿足,就要在讓孩子們感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們的認知,要將嚴謹科學知識和藝術化的表達平衡到一起,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科學的傳播就更加顯性化和有趣化,孩子們接受起來也更加容易。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文字:楊夢婷、黃雪松、楊洋
視頻:唐建軍
美編/校對:向婷婷
【來源:成都科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