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選擇題的陷阱和解題方法
講課教師:陳昭武
潮州市華僑中學歷史教研組長、潮州市歷史中心組組長、中學歷史高級教師
2021年將實行新的高考模式,對比全國卷的情況,歷史科選擇題的分值雖然沒有變化,但題量增多了,即由原先的12道選擇題增加到16道,能否高效地解決選擇題將關係到整卷的完成和分數的理想與否。很多考生選擇題的分數不高往往是平時對選擇題重知識積累而輕理性思維引起的,選擇出錯了並沒有認真總結查找原因或是淺嘗輒止,在下次訓練到相同的考法但不相同的材料時又再出錯了;還有一些學生在選擇題出錯了沒有通過定點訓練去突破難點而是做題時企圖在高覆蓋面的情況下“鬍子眉毛一起抓”,做了很多低效的勞動,不但達不到解決問題結果而且由於在該科複習時用去過多的時間從而影響到其他科目的複習並影響到總分最大化。所以作為高三歷史班學生有必要洞悉選擇題的陷阱;掌握選擇題的解題方法。力爭把表面看似無序化又凌亂異常的選擇題進行歸類並逐一擊破;力爭把解選擇題的方法爛熟於胸並在實踐中去拋開這些方法,形成解題的題感,達到化“亂”為“治”又不刻意套用方法。
選擇題陷阱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
選項與題幹有關聯甚至關聯度很高, 但不符合題幹所設定的時空
表現為選項與材料可能部分意思有相似之處,甚至與材料表達的意思較為一致,但在時間上與材料所設定的時間不一致,這樣的選項即使能表達材料的核心意思也應該在排除範圍之中。
例:《詩經》所記載的事件往往沒有確切的地點、明確的時間,並缺乏嚴密的邏輯,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歷史真實。這表明《詩經》( )
A.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史學著作
B.對戰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觀念
D.源於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
該題學生可採用時空排除,B項明顯在時空上與題幹不一致,即使核心意思無脱離題幹也應排除;D項雖無界定具體的時空但在邏輯上與題幹有必然聯繫,在內容上能反映了“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歷史真實”,故是最佳答案。
要識破這種類型的干擾並選出正確的選項,最重要的是要把教材涉及到的史料的時空記住,中國史可以按朝代記住史實,世界史可以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去歸類記住。此外,在做題時一定要明確材料和選項的時空對應,不能忽略時空而言內容。
以局部代替整體,以個別代替全部
這種類型的選擇題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材料內容反映的是整體意思或某種完整的歷史史實而選項反映的是局部的內容或部分歷史史實;材料所體現的是個人的意見或歷史概念的一部分內容而選項體現的是完整的結論或整個歷史概念的普遍規律;迷惑性的選項與正確的選項都能反映材料的意思,但迷惑性的選項無法反映材料的本質特徵。
例:魏晉玄學認為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富貴貧賤多是“天理自然”,應該任其發展,不應干涉或強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由此可見,魏晉玄學( )
A.注重調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融合儒佛道三教體現三位一體
C.堅持儒家名教強調儒家正統
D.鼓吹“天理”宣傳存天理滅人慾
該題最容易混淆的是B項和A項,要選出正解的選項唯有辨別兩個選項的區別,A項僅體現儒道的關係沒有牽連到佛教,而B項是強調儒道佛的關係,B項看起來更全面,但材料介紹玄學僅講到“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富貴貧賤多是‘天理自然’”即是儒家綱常;“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是道家的順應自然,材料並沒有談到佛教的話題。作為正確的選項只能選A,不能選B項,B項太“全面”了。
上面的例子最容易犯錯的是把表述過於全面的選項當成正確的答案,下面要舉的例子卻是容易把表述過於片面的選項當成正確的答案。
例:古人認為:為人君父不懂《春秋》,會蒙受罪魁禍首的惡名;為人臣子不懂《春秋》,會因為篡獄而留下死罪的名聲。這反映古代中國( )
A.以儒家規範作為衡量是非得失的準則 B.把《春秋》作為判斷善惡曲直的標準 C.將克己復禮作為評定社會道德的標尺 D.用文獻經典作為維護身份等級的手段
該題最容易選錯的選項是B,因為B項乍看是材料內容的恰當概括,這是選擇該選項最佳的理由,但B項又有不選的最大理由是太片面和直接。材料固然是講《春秋》,但“春秋”只是材料藉以表述的核心內容——儒家思想的綱常倫理的“引子”,所以若選B項,就落入陷阱了,犯下了片面理解材料的錯誤。
以上的例子給我們啓示, 不能把選項是否表述全面作為選擇的依據,最重要的是要不偏不倚地與材料的意思一致,還要表現出與材料的核心主旨相吻合。最佳的選項應是材料最好的註解。平時在複習備考時應儘可能地將教材的內容作為材料去處理,分析核心意思和內容特點,錘鍊自己的思維。
混淆主旨意思
即是選項表面似與材料有一定關聯,但卻與主旨無邏輯聯繫或無因果關係;或者是因果關係顛倒、錯位;選項只是材料的延伸的含義;故意用枝節的表述來取代主幹的知識。
例: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形成了德主刑輔、先禮後刑的法律觀念。東漢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現了刑、禮比較的爭論。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主張“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了衝擊
B.法律更加註重以人為本
C.儒學哲學化傾向日趨明顯
D.禮法並施思想有所發展
該題的A項“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了衝擊” 迷惑性最大,但只是材料枝節意思,而D項“禮法並施思想有所發展”是材料“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主張‘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的主幹意思的體現,當然是正確選項。
應對上面的選擇題的三大陷阱一般而言要重視常規步驟的解題,如審題及排除法;重視史實,以史實為衡量尺度;採用理性分析法即辯證法分析法等。此外,高三的學生在複習時一定要兩個輪子並舉即:課本的基本知識和充分的訓練是不能缺少的,若沒有課本的基本知識而忙於做題就會茫然而失措;若僅是對課本的基本知識熟悉而缺少做題就如同空有豐富的駕駛知識而沒有上路操作一樣,還是無法駕駛好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