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禁止水銀體温計的生產?原來它的危害這麼大
本文參加#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近日,國家藥監局發出通知,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温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
這意味着幾年之後我們就要跟陪伴好幾代人長大的水銀體温計説再見了。
水銀體温計何以被禁止生產?它有哪些危害?我們如何正確應對?
今天我們來解答一下這些問題。
上世紀的日本水俁病
1956年,在熊本縣水俁市附近出現了一種怪病,患病者先是口齒不清,走路不穩,最後在痛苦中大聲高叫而死。
這種病被稱為“水俁(yǔ)病”。經查證,水俁病實際上是有機水銀中毒,是附近漁民食用了有毒的魚蝦貝類所致。
海洋生物何以含有致命的有機水銀?
最後的調查結果是當地的工業廢水排放,相關企業受到了居民的起訴並支付了大額賠償金。
該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各地紛紛出台相應的水銀管控措施,並制定了更嚴格的工業廢水排放標準。
水銀的危險性,這一次充分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存在一種含有水銀的東西,那就是水銀體温計。
相比於有機水銀中毒引起的水俁病,這一根小小的體温計水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事實上,它的危險性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一支打碎的水銀體温計,必須得到正確的處理。
水銀與水銀温度計
水銀學名叫“汞”,因為既有水的流動性又有金屬銀的光澤,所以又俗稱水銀,是一種在常温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的金屬。
水銀的凝固點是38.83°C,也就是説,只有在這個温度及以下它才會像其他金屬一般具備硬度。
水銀為什麼被用於製作體温計呢?
其實,任何自身特性隨温度變化明顯的物質都可以被用來表示測量温度,而水銀的體積變化正符合這一指標。
在水銀之前,也存在過像水,酒精之類的其他液體體温計,但它們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都不如水銀。
當然,這是就體積變化而言,我們也可以依據顏色變化制定體温計,比如低温顯示藍色,高温則變為紅色。
就目前而言,水銀體温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最為廣泛的。
水銀的毒性
純汞是有毒的,它的毒性表現在當我們口服,吸入或接觸後會導致大腦和肝臟的損傷。
除此之外,汞的化合物和鹽大多含有較高毒性。
汞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它在常温下會揮發。
也就是即便不加熱,汞也能變成汞蒸氣而容易被人吸入。
汞蒸氣被人吸入後,可在人體內形成有機化合物,而這種化合物正是致命毒性的根源。比如二甲基汞,僅僅是數微升接觸在皮膚上就會導致人的死亡。
汞可以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且它很容易被皮膚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
開頭提到的水俁病是有機水銀中毒,而更詳細的過程是工業排放的含汞的廢水污染了海洋環境,使得汞在這些依靠海洋為生的海洋生物體內逐漸積累。
當附近的漁民食用了這些海產品後,更多的汞“傳遞”到了他們的體內,更高的汞含量導致了更嚴重的病情。
汞不但可以破壞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而且對口、牙齒和黏膜也有不良影響。長時間暴露在汞含量高的環境中,可能導致大腦損傷和死亡。
摔壞的水銀體温計如何處理
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空氣中汞的濃度不能超過0.05mg/m,水銀温度計裏水銀的質量一般是0.5-1.0g。
假設在一個100㎡,高2.5米地住宅中,如果不通風的話,水銀只需揮發2.5%的量就能超過規定的安全濃度。
雖然水銀會在常温下揮發,但它的揮發速度並沒有那麼快。
在不採取任何措施的條件下,摔碎的體温計中的水銀大概在三四個小時後才會揮發至能使人中毒的濃度。
那麼在這三四個小時的時間中,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處理措施呢?
首先,打開家中所有的窗户,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空氣中汞蒸氣的濃度。如果有電風扇的話,還可以開啓電風扇,使其散發的更快。
然後,帶好防護手套。橡膠手套或丁晴手套都可以,因為水銀不具有腐蝕性,對於手套沒有材質上的要求。
口罩是有必要戴的,但是家中一般不會有防毒口罩,而且上面提到水銀揮發速率並不快,處理迅速的話,並不會使人吸入中毒。
打開所有窗户並做好了防護工作後,開始處理地面上的水銀。
先將地面所有的玻璃碎渣小心拾起來,放在紙巾上,然後將紙巾摺好放入密封塑料袋中或瓶子裏。
然後用硬紙片慢慢將散落的水銀顆粒聚到一起,如果是在光線暗的角落,可以打開手電筒照射地面,反光的很亮的小顆粒就是小水銀顆粒。
將水銀顆粒聚在一起後,用眼藥水滴管將其滴到或用硬紙片將其鏟到密封塑料袋或瓶子裏。裝好之後,在瓶子裏倒入一些水。
水銀密度比水大,這樣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揮發。
最後,用強力膠帶粘掉地面上可能殘餘的水銀小顆粒或不太看的到的玻璃碎渣,粘好之後,將膠帶放入密封塑料袋。
最後的最後,上述裝有水銀,玻璃碎渣以及膠帶的密封塑料袋或瓶子也不能隨意亂扔,可以拿到就近的醫院詢問處理方式。
處理完水銀後的房間,建議通風24小時後再入住。
切記,不可以用墩布或抹布直接去擦水銀,一來可能會粘在手上,二來這樣只會加快水銀的揮發。
最後
生活常識往往離不開科學知識,只有運用科學的處理方式,才能在突發的危險狀況下轉危為安。
當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向使用電子體温計,除了更準確的温度數值,它的安全性也是備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