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十分有作為的一位帝王,他十八歲隨父起兵,在隋末天下紛爭的大勢中,他征戰天下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626年,28歲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確立了自己皇位繼承人的地位。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正是登基,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貞觀之治》中李世民形象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日益安定,被稱之為“貞觀之治”。四方少數民族紛紛臣服,尊其為“天可汗”。在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史中,李世民是其中閃耀的一顆星,他的光環實在太多。
其中便流傳着一則李世民放死囚的故事。據載,一次李世民視察牢房,發現牢房中關押着400名死囚。按照規定,這些死囚要在來年秋季問斬。
唐朝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難免有違反亂紀者,為了殺一儆百,歷朝歷代都規定了死刑,唐朝也不例外。這400個死囚本是罪有應得,但在李世民看來卻另有一番滋味。
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李世民影視形象
一年下來,全國死刑犯就有400人,那麼其他違反亂紀者又有多少呢?對於一個希望能建立一番功業,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帝王而言,400個死刑犯實在太多了,這説明社會還不安定,也説明作為皇帝的李世民有失職之處。
殺人並不是李世民治國的初衷,所以,在一番思慮之後,李世民做出了一個舉國震驚的決定,將這400個死刑犯放還回家,讓他們與家人團聚。不過他們必須答應李世民一個條件,那就是在來年秋季必須返回接受問斬。還有別的選擇嗎?犯人們自然答應了李世民,紛紛回家。
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死囚
當時很多人有疑慮,這些人可是死刑犯,他們會回來乖乖受死嗎?史書記載,第二年秋天這400個死囚回來了,一個不少,一刻沒有耽誤。李世民感念他們守信用,當場宣佈將着400人無罪釋放,一時間傳為美談。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這些人返回之前並不知道他們能活下來,每個人都報了必死之心,那麼他們為什麼甘心赴死而不選擇逃往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你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其一,古代盛行連坐制,一人逃跑很可能牽連家人。看古裝電視總能看到株連九族的場面,這便是連坐制。如果死刑犯只顧自己逃跑,那麼他的家人很可能受到牽連,到時候死的便不是一人了。
其二,古代有嚴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身自由。宋朝之前,我國人口是不能隨便遷徙的,政府有嚴格的户籍管制,若是需要遠行必須有政府頒發的路引,否則便會被視為流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些死刑犯沒有路引根本過不了關隘,隨時可能被抓回來。
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李世民
其三,嚴密的基層組織。即便這些死刑犯被放回家中也不等同於沒人監管。古代地方有鄉長、里長、鄉老等基層人員治理鄉里,這些死刑犯回家後必然會被監視起來。
此外,野史君認為,這些死囚中也不乏一些人被李世民的行為所感化,所以秋季到來時甘心受死。
無論事實怎樣,李世民釋放400囚徒的行為都成為了一樁美談,並作為其賢君的佐證被廣為傳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3 字。

轉載請註明: 李世民讓四百名死刑犯回家過年,秋後問斬,為何沒有人逃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