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由此為趙氏。趙氏歷經二十餘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公元前296年消滅中山國。趙國的疆域包含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
因此,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成為山東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戰爭。其中,就趙孝成王這位君主來説,其在位期間,正是秦國和趙國較量最激烈的階段。比如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不僅是白起和趙括之間的兵戎相見,也是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之間的縱橫捭闔。當然,最終的結果,卻是趙國元氣大傷,自長平之戰後走向了下坡路。不過,對於趙孝成王來説,也因此完成了從昏聵誤國到拯救社稷的轉變,從而為趙國續命30多年。
一
首先,趙孝成王(?-公元前245年),嬴姓趙氏,名丹。趙惠文王之子,東周戰國時期趙國第八位君主。公元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對於趙孝成王來説,即位之初就面臨着秦國的不斷緊逼。彼時,在戰國七雄中,齊國已經因為五國伐齊而走向了衰落,至於楚國,同樣在鄢郢之戰等戰役中遭到了秦國的重創。而就韓國和魏國來説,自然無法對秦國構成威脅了。因此,對於當時的趙國,成為秦昭襄王的重點進攻目標。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國攻打趙國,攻佔了三座城,趙國的左師觸龍説服太后派遣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為人質。齊國於是發兵營救趙國,秦軍開始撤退。當然,這一次進攻,只是秦昭襄王在試探趙國的實力,也即真正的決戰,還沒有到來。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佔了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佔領並斷絕了太行山道。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二
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郡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對此,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陷阱。就趙孝成王來説,因為貪圖上黨郡的城池,所以不顧平陽君等人的勸諫,執意接受了韓國的上黨郡。
而這,不僅給了秦昭襄王出師攻打趙國的藉口,也促使秦軍將士比較憤慨,從而堅定了和趙國決戰的信心。當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的錯誤,顯然不止貿然接受上黨郡這一個。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的固守,雖然沒有取得什麼成績,卻也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在此背景下,秦昭襄王為了擴大戰果,派人用千金來施行反間之計,在趙國大肆宣揚説:“秦國最傷腦筋的,只是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擔任將領而已,廉頗容易對付,他就要投降了。”對此,趙孝成王信以為真,於是打算派趙括前往長平,從而取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
三
藺相如聞訊,與趙孝成王進言説:“趙括只會讀他父親遺留的兵書罷了,並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不聽,仍命趙括為將。結果,在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白起擊敗,趙國損失了40多萬精鋭士卒,也從此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格。對此,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的失敗,無疑是趙孝成王昏聵誤國的最好體現了。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完全可以避免如此重大的損失,卻因為固執己見等原因,從而給趙國帶來了無可挽回的後果。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山東諸侯國合縱對付秦國,遂於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直攻趙都邯鄲。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在長平之戰中失利,但是,幡然醒悟的趙孝成王,終於在邯鄲之戰中找到了對付秦國的正確方法,也即聯合其他諸侯國,而不是獨自抗衡秦國。在邯鄲之戰中,趙孝成王派人聯繫魏國、楚國等大國,從而獲得了這兩個大國的支援。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魏、楚兩國的大軍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
四
最後,在三國大軍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將鄭安平所部兩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對此,在筆者看來,邯鄲之戰的勝利,不僅推遲了秦滅六國的進程,更是為趙國續命30多年。如果在公元前257年,趙國沒有取得勝利的話,那麼趙國很可能將立即被秦國消滅,而趙國一旦滅亡,其他五國的滅亡時間也將明顯提前。同時,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用趙括取代了廉頗,不過,在之後的戰役中,趙孝成王終於認識到廉頗這位老將的價值,從而對他委以重任。
趙孝成王十六年(公元前250年),燕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派廉頗反擊,結果廉頗反而包圍燕國都城,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國才退兵解圍。於是,趙孝成王封樂乘為武襄君。在此之後,燕國在趙國的背後算是基本上消停了。對此,在筆者看來,趙孝成王重創燕國,無疑解決了趙國的後顧之憂,這有助於之後趙國專心抗衡秦國。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太子趙偃即位,是為趙悼襄王。總的來説,對於在位21年的趙孝成王,前期的行為可謂昏聵誤國,不過,在趙國陷入險境的時候,趙孝成王選賢任能,終於挽救了社稷,幫助趙國續命30多年。換而言之,趙孝成王對於趙國,自然是功過並存的,這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