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軍隊是指在關外遼東地區防範清軍(後金)的明朝國防軍,也是明朝末年在朝廷財政拮据的情況下,唯一能完整劃撥糧餉的軍隊。只不過從崇禎元年開始,在袁崇煥“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指導思想下,遼東軍團的成分全部以遼人為主,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也成為了明末官軍裏面軍閥中的軍閥。
在袁崇煥死後,遼東軍團主要由兩家將門在指揮,分別是祖大壽和吳襄(吳三桂之父),遼東軍團也只聽從祖、吳兩家的命令,朝廷基本上是指揮不動,當然,看在朝廷每年劃撥大量的遼餉給遼東軍團的面上,他們還是有選擇的派出部分軍隊幫助明朝剿滅流賊,至於清軍,他們只是以防守為主,畢竟,清軍要是沒了,遼餉也就沒了。
遼東軍團的骨幹是騎兵,他們長期在關外和戰鬥力強大的清軍作戰,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在崇禎年間所有的官軍序列中,應該算是第一。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中,遼東軍團是唯一敢跟清軍面對面硬拼的明朝軍隊,當然,這也跟清軍已經殺到北京城下,遼東軍團當時的統帥袁崇煥已經退無可退,必須拼命有關。
因為在“己巳之變”這一戰之後,遼東軍團基本上不和清軍硬拼了,直到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投降清朝。甲申之變後,遼東軍團搖身變成清軍,一路從山海關殺到雲南,除面對南明晉王李定國的軍隊有一定阻力外,不論是前明朝軍隊,還是李自成的軍隊,遼東軍團都幾乎所向無敵,也為他們的統帥吳三桂打出來個平西王的封號。遼東軍團最終的結局是在康熙年間隨吳三桂反清失敗後被清除。
明朝一直禁海,但在沿海地區依舊少不了實力強勁的海盜團體,福建人鄭芝龍就是明末最牛的海盜頭子,鄭芝龍專注海貿,所以手下水師實力強勁,是當時整個東、南中國海最厲害的水師。明朝水師和荷蘭人都在鄭芝龍手下吃過虧,鄭芝龍的水師幫助他把商貿活動開展至從日本到馬六甲海域的眾多沿海國家。
鄭芝龍也因為水師的強大,讓明朝官方感覺到不可敵,於是被明朝招安,成為福建的土霸王。南明時,鄭芝龍投降清朝,但麾下水師的大部分力量被兒子鄭成功繼承下來,由鄭成功率領繼續抗清,清朝入關初期沒有水師,所以鄭成功只要不上岸,清朝就拿他毫無辦法。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在原鄭成功部將施琅的幫助下,清朝才攻上台灣,鄭芝龍締造的這支水師才消亡。
鐵人軍是鄭成功組建的一支陸戰軍隊,鄭成功麾下的水師縱橫海上無敵,但鄭成功要抗清,要收復明朝河山,就必須要在陸地上擊敗清朝軍隊,但鄭成功的軍隊天生就沒有陸戰的基因,陸軍的戰鬥力慘不忍睹,所以,鄭成功花費巨資成立了鐵人軍。精選勇武之人,給他們全身披上厚重的魚鱗重甲,佩盾牌,持重劍,據説刀劍、火銃都不能損傷。
鐵人軍的裝備是牛逼的,可打造一副裝備要花費的代價也很大,所以這支軍隊並不多,不會超過三千人,是鄭成功陸戰的殺手鐧,在和清軍以及荷蘭人的作戰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鐵人軍是重裝甲兵種,所以行動遲緩,適合突擊和混戰。不過鐵人軍也因為裝備的維護和製作不易,隨着鄭成功抗清的不斷失敗,地盤縮小,財政上無法支撐,最終慢慢消亡。
白桿兵是明朝四川石砫宣慰司的一支地方軍隊,純粹的步兵,創建人是石砫土司馬千乘和他的妻子秦良玉(後繼任石砫土司),總數一直保持在三萬到五萬人左右。因為石砫地區山多,所以白桿兵的特點是擅長山地作戰,使用的兵器也是獨具一格,用的是特製的白杆槍,以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鈎,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還可以借鈎攀巖。
白桿兵在明末也是大名鼎鼎,戰鬥力超強,明朝天啓元年的渾河血戰中,白桿兵在秦良玉的兄長秦邦屏、兄弟秦民屏的率領下和八旗兵死磕,白桿兵戰死兩千多,但也擊殺八旗兵幾千人,在渾河之戰的明軍序列中,只有那支最後的戚家軍可以與之比肩。崇禎三年的“己巳之變”中,白桿兵在秦良玉的率領下,千里馳援北京,在和清軍的作戰中,戰鬥力也僅次於當時還是袁崇煥指揮的遼東軍團。
崇禎十七年,在救援重慶的戰役中,秦良玉所率領的三萬多白桿兵和萬餘明軍被張獻忠擊敗,這一戰白桿兵全軍覆沒,只有秦良玉逃回石柱,但只要秦良玉在,白桿兵在石柱地區就隨時可以建立,張獻忠佔領四川后,也沒有因曾圍殲過白桿兵敢對石柱下手,四川所有的土司都收到張獻忠的勸降書,唯獨石柱沒有,連派人去都不敢。秦良玉死後,在順治十六年,她的孫子率部歸附清朝,石柱宣慰司依舊保留,所以白桿兵應該延續到清朝,只不過後來沒有相應的戰績和記錄了。
李定國是張獻忠義子,南明時期率部歸附明朝,以明軍的身份堅持抗清,是南明在軍事上最後的依仗。李定國歸明後,因為是以雲南、貴州為根據地,所以作戰兵員也主要是在這兩個地區招募,這兩個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由於李定國採取漢族和少數民族平等對待的政策,所以他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間威望很高,大批苗族、彝族、壯族、白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青年踴躍參軍,願意跟隨李定國抗清。
因此,李定國軍隊中的少數民族佔比相當高,甚至在永曆朝後期,李定國的軍隊幾乎全部是少數民族成分,他們作戰悍不畏死,擅長叢林和山地作戰,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地形適合他們的作戰特點,此外,李定國的部隊中還有“象兵”這一兵種。清朝以騎射為主的八旗兵、蒙古兵,包括吳三桂的關寧軍都在他們手下吃過大虧,一度驚懼地將李定國的部隊稱之為“蠻兵”。
不過,李定國以一隅敵一國,終究是迴天無力,雲南、貴州兩省的資源也有限,和沿海的鄭成功又始終不能全心配合,最終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害後,李定國病死,留下遺言:“寧死荒外,勿降也”,李定國殘部數千人遵照他的遺言退往緬甸北部,自稱“桂家”(永曆皇帝稱帝前是明朝桂王),今緬甸北部的果敢族中就有大量李定國殘部後裔。
以上就是小編選出來的明朝末年(崇禎朝至永曆朝)有一定特色的軍隊,明末還有如孫傳庭指揮的秦軍、盧象升指揮的天雄軍等戰鬥力較高的軍隊,但這些軍隊的作戰方式還是和傳統的軍隊一樣,除了因主帥的約束,戰鬥力高一些,紀律性強些,也無其他特點,談不上有特色,所以就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