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返鄉創業成就雙贏格局

據媒體報道,11年前,杜贏是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第一個走出山村的大學生。令鄉親們費解的是,他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城市工作,而是選擇回鄉從事白茶生產工作。創業兩年後,從2015年開始,杜贏創辦的茶廠的營業額以每年100萬元的速度遞增。去年,茶廠純利潤達四五十萬元。杜贏認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趕上了國家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好政策,也恰好在白茶的快速發展期介入了這一行業。

隨着國家紮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教育、經濟和文化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態勢和創業環境今非昔比,返鄉創業自然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明智選擇。無論是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指出的“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還是今年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返鄉入鄉創業工作的意見》,抑或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19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於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均可見國家大力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堅強決心,諸多大學生返鄉創業因此既是在響應國家號召,也是志在實現自身的遠大抱負。

正是受益於國家的政策推動,當下返鄉創業環境越來越好,農村基層已經成為大學生髮揮才幹、反哺家鄉的廣闊空間。返鄉創業也好,扶貧支教也好,都是發揮所學、展現自我的方式,打造了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格局。背後的推動力在於,由於生於斯長於斯,大學生對家鄉的歷史、現實較為了解,知道當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瓶頸在哪兒,只要找到適合的創業切入點,打好親情牌,利用好互聯網平台,很容易走出傳統商業模式的束縛,成就一番事業。近年來湧現的返鄉大學生典型,多是將所學專業與鄉情有機結合,圓了自己的創業夢,也幫助父老鄉親圓了致富夢。

許多大學生返鄉之後勤於調研、深入思考、大有作為的現實也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往農村娃考取大學後留在城市,不再返鄉,並非完全是大學生自己的原因。當地方政府認識到人才的重要價值,有招攬人才的意識,致力於為考出去的大學生搭建發展平台,給予足夠的激勵舉措,就不愁有鳳不還巢,形成“近者悦,遠者來”的可喜局面。從現實角度看,哪個地方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哪個地方就會形成人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更容易快速實現脱貧。當更多大學生心繫家鄉,將回鄉創業作為人生選擇,改變我國廣大農村面貌,實現鄉村振興,便指日可待。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大學生是助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條,提升農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而引導更多大學生返鄉就業,當地政府應該做足功課,全面佈局,着眼長遠。一方面,不妨對在外地讀書就業的大學生進行系統調查,及時掌握即將就業大學生的專業、學歷等狀況,建立地方大學生人才庫,提前做好溝通,吸引他們回鄉,在家鄉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做好“正面典型”的宣傳工作基礎上,在創業政策落實、貸款支持和建立信息服務平台、加強相關培訓等方面還要持續發力。這是因為,任何創新創業,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需要政府伸出“看得見的手”,通過積極穩妥的扶持政策,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人才、風險應對等難題。這些工作做好了,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有望從根本上扭轉,會有越來越多的“走出去”的大學生“走回來”,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有了這樣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有助於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今日之農村在國家政策扶持和互聯網大潮帶動下,已經有了較高的起點和極大的發展空間,對此大學生要有明晰的認識,認識到返鄉創業背後的現實意義,轉變唯有大城市才有發展機遇的狹隘就業觀,將精力放在個人與家鄉發展的優勢互補上。而且,面對疫情的持續影響,返鄉創業不失為一條另闢蹊徑的職業發展選擇。認清現實、及早規劃、發揮所長,將發展家鄉經濟與自身成長結合起來,爭做“新農人”,個人圓夢亦能造福鄉梓,何樂而不為?(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19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生返鄉創業成就雙贏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