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總體生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且呈逐年加重趨勢;多重職業負荷也對他們生理疾病檢出率產生不同程度的顯著影響。”近日,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2021年年會暨“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專題研討會上,一項針對教師學術職業負荷和健康狀況的調研課題負責人分享了他們的發現。
高校教師,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工作穩定、時間自由、社會認可度高,似乎是一項“理想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身邊有親朋密友是高校教師,那麼這種認知很可能會被顛覆。高校教師工作雖然穩定,但是科研和教學壓力巨大,特別是對青年教師來説,承擔大量給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課任務往往只意味着完成基礎工作量,在此之外還得搞科研、發文章、申課題、出專著,這些幾乎都成了高校教師考評的“標配”。在那些實施“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如果在聘期內工作業績不達標,別説“升”無可望,不“走”已屬僥倖。
在種種有形無形壓力之下,高校教師只能按照考核指揮棒,不斷壓縮個人的“自由時間”。從工作日授課之餘,到週末,再到寒暑假,許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為避免轉崗而疲於奔命是普遍現象,其中不少都在疲於奔命的工作中犧牲健康。南方某省曾對高校教師健康狀況進行調研,結果表明該省高校教師只有約10%處於基本健康狀態,約20%處於各種疾病狀態,在剩下70%屬亞健康狀態的人羣中,又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屬重度亞健康,即處於疾病的邊緣狀態。
與一些純粹體力勞動的從業者不同,高校教師既消耗腦力又需付出體力,許多還承擔着“非升即走”的沉重工作壓力,由此帶來多方面的健康隱患。一則調研顯示,由於長期站立授課、熬夜搞科研等,許多教師患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其中慢性咽喉炎、靜脈曲張、痔瘡、頸椎病、呼吸道疾病、亞健康成為困擾教師的六大職業疾病。
在這些教師常見的職業病之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一方面,聘期考核的苛刻條件,對許多高校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來説,已經構成焦慮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學生的抑鬱症等心理問題高發,本文開篇的調研就指出,研究生培養與高校教師亞健康之間呈正比例相關。在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素質良莠不齊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師承擔着對研究生論文的指導壓力和連帶責任,加劇了這些高校教師的焦慮、敏感、憂鬱程度。
人是發展的目的,健康是一切的前提。誠然,高校教師面臨的這種系統性壓力,是整個高校學術生態環境使然,往大了説,也是一個社會進步和保持活力的需要,但這種壓力應當維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正如一根皮筋,抻長是目的,抻斷則是悲劇,這是發展的目的與手段、原則與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必須,也是高等教育頂層設計和高校考評制度安排需要慎重考量的地方。對高校教師個人而言,更應該在埋頭拉車的同時偶爾仰望星空,這樣就不會輕易迷失方向。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