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半數二胡產自這個魯南小鎮 民俗樂器旅遊方興未艾
圖①:廟山鎮廣場上的二胡雕塑。圖②:廟山鎮二胡博物館。圖③:高振保在調試二胡。
8月20日,走進臨沂市郯城縣廟山鎮樂泉村,狹窄的巷道旁,豎着不少樂器廠的廣告牌。
“我們這個村,幾乎家家户户都做二胡,全鎮的二胡產量佔到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樂泉樂器廠負責人高振保今年已經72歲,是樂泉村二胡產業的執牛耳者,也是臨沂市二胡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座兩百多平方米的農家院就是他的生產車間,堂屋的工作台上落滿木屑,旁邊擺放着剛剛打磨好的二胡杆。
據高振保介紹,樂泉村生產二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當時高振保的父親在長三角地區經營樂器生意,後來在當地拜師學藝,掌握了二胡製作的技藝。1949年,高振保的父親回到家鄉廟山鎮,創辦了當地第一家二胡作坊。1958年,當地公社在這家小作坊的基礎上,成立了集體所有的樂器廠,陸續有80多名當地村民成為樂器廠職工,學習二胡製作工藝。
“1976年到1978年三年間,樂器廠的收入達到了18600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產業。”高振保説,也正是通過興辦集體企業,二胡製作技藝在當地廣泛流傳,初步形成了規模。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國的二胡市場需求逐步擴大,當地樂器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由於製作的二胡質量上乘,全國各地的樂器商紛紛慕名來到樂泉村採購樂器。到2000年左右,廟山鎮已經建起了70多家樂器廠。目前,僅在樂泉村,120户村民中,製作二胡的就有96户。
高振保告訴記者,一把二胡大致可以分為杆、筒、把、軸、弓、弦等幾個主要組件,包括選料、打磨、拋光、調試等上百個工序。僅在二胡杆的選料上就有不少講究,高端的二胡往往要用到非洲的紅木、印度的小葉紫檀木,這些木料密度大,不易變形,使用多年也能保證二胡音色不走樣。在製作階段,需要仔細打磨、反覆調試。前幾年,一位來自海南省的客户定製了一把黃花梨木的二胡,售價高達6萬元。
目前高振保的樂器廠年產二胡1000把左右,售價大多在2000元至10000元之間,走的是高端路線,客户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樂器行。而在廟山鎮,二胡年產量超過20萬把,大部分樂器廠生產的二胡,售價往往在幾百元。
高景陽在廟山鎮經營一家民族樂器廠,他所生產的二胡大部分都通過自家的網店售賣。據他介紹,目前廟山鎮的二胡產業覆蓋了高中低端各個層次的市場,除了像高振保這樣走高端路線的傳統手工作坊,還有一些樂器廠採用器械化模式生產二胡,相比手工製作的高端二胡,機器流水線的年產量可以輕鬆超過萬把,不過在電商平台上的售價僅百餘元。“購買這種二胡的大多是初學者,廠家只需選用普通木料,保證二胡音準即可。”高景陽把這樣的經營模式稱為“走量”,即單價低、產量高,但總體利潤依然可觀。
從“一個人的技藝”發展為“一個鎮的產業”,如今二胡成了廟山鎮的優勢產業。近年來,廟山鎮依託二胡產業發展優勢,計劃投資8000萬元打造樂泉二胡電商產業園,目前已建起了二胡博物館、二胡展覽館、大師工作室、演藝大廳等,發展樂泉民俗樂器旅遊項目。“除了打造硬件基礎,我們還在積極組織成立二胡行業協會,起草廟山二胡行業標準,助推這個優勢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廟山鎮黨委書記趙安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