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地”更要有好教授 | 科創風暴眼

有“基地”更要有好教授 | 科創風暴眼

  科技創新的基礎是人才,人才源於教育。最近,教育部公佈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人們發現,“某某高校數學拔尖學生培養班”“某某大學物理拔尖學生培養計劃”越來越多了。

  建立一批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基地,讓更多的優秀學子未來投入到基礎研究之中,對於補上我們科技創新“原創”這個短板,應該説,是最根本的辦法。現在的問題是,光有基地還不夠,這些大學裏的“尖子班”有沒有優秀的教授。

  一位名叫“馮大城”的退休教授近日透露了一些國內高校的教育現狀。他説道,大學教授一定要講課,現在國內高校有個現象,不花力氣,照本宣科,看上去也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考試及格了,但是其真正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的長期影響卻要差不少。

  現在各學校的政策都只是重論文和重項目,而且把論文和項目的多少與收入的多少弄成直線甚至指數曲線的關係,這就逼使許多教師對教書並不下大功夫,只是表面上的完成任務。

  什麼是“教授”?教授的英語是professor,profess的本義有把自己的主張宣佈、公開出來的意思。所以,教授就是要講新的東西,新的進展,要有自己的看法。不然,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師,一名teacher。毫無疑問,大學裏新設立的“基地”“尖子班”需要的是professor,不是隻讀課本教材的teacher。

  新任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有一個説法:教授的任務是發現學生的優點、缺點,給他們一個完全自由的思想空間,不斷鼓勵他們去思考問題。即使是自己的研究領域,金力也希望學生超過自己,如果老師老是壓學生,就不會有創新。

  顯然,我們這些新建立的大學拔尖學生基地,需要教授們和學生更多思想碰撞、交流,而不是那種在格式化、標準化、試卷分析氛圍中的沉悶課堂。這裏不應該有“標準答案”。這裏要激發尖子生的興趣,而不是抹殺創新靈感。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8 字。

轉載請註明: 有“基地”更要有好教授 | 科創風暴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