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價格信號的真與假
1/5
100萬年薪加期權,為什麼有人不感興趣?
一位獵頭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家民營擬上市公司招財務總監,開價100萬年薪加期權。一般的上市公司財務總監也就是年薪50萬左右,轉眼就薪水翻番,還有期權,看上去很有吸引力,但實際上,很多目標人選從一開始就拒絕了這個機會。
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的薪水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公司也不傻,花這個價錢請人,又是擬上市企業,最大的可能是公司之前的財務管理混亂,要啥啥沒有,甚至跟投行、審計的溝通能力都不具備,如果公司打算在一年內上市,此時有能力完成“補課”的財務總監,100萬再加期權,就很合理了。
可能有讀者要説,一份薪水一份責任,不是很正常的嗎,為什麼有些人連談一談都不願意呢?
問題在於,上市這種一次性的工作完成之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也建立起來了,合規的流程也有了,跟投行、審計溝通的經驗也有了,你又變成了一個正常的上市公司財務總監,你就不值100萬了。
由於薪資是剛性的,公司也不可能把薪水降下來,結果就是想各種理由把你逼走,最後大家都不開心。
也有讀者要問,那就功成身退,拿100萬加期權主動走人,不也是挺好的嗎?
可另一個問題,從百萬年薪降到50萬,很多人心理上過不了那道坎,反而整個事業就此耽擱下來。好好的履歷,經歷了這種波動,這多出來的50萬,未必值得。
價格是市場最重要的機制,按理説,能力、職位和薪資有一個對應的關係,但能力很難短期評估,職位可能跟實際工作內容嚴重不符,唯一可靠的信號,只有錢。
一旦這個信號被誤解或被扭曲,職業生涯就容易遇到坑。
2/5
唯有薪資説明一切
職場中,一切都可以撒謊,一切都能包裝,唯有薪資是真實的。
比如説在互聯網行業,阿里和騰訊的薪資體系不僅僅是公司的薪酬標準,也是行業的參考標準,你的薪資對應阿里的P級和騰訊的T級,基本上就是你求職的標準,而不用去管對方的職位名稱。
上面的例子,獵頭最終還是招到了一位非常適合的人選,此人過去十年擔任過四家擬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功成身退之後,再找下一家。這個履歷讓這家擬上市公司非常滿意,知道人家不會賴着不走,高薪開得也痛快。
待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和上市公司財務總監,雖然只差了一個“待”字,對專業的要求也基本相同,但本質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工作。
這位非常適合的人選,工作內容是幫助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上市公司的財務要求,更像一位顧問,只是由於財務上保密的限制,只能通過員工的角色實現。
這多出來的50萬加期權,不僅僅是工作內容的增長,還包含了風險補償——這種高薪拿個一兩年就要走人,而市場上職位的供應量又非常少,應聘者有可能一兩年都找不到相關的工作,這一部分風險當然要用人單位承擔。
找工作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常常會扭曲價格,比如職場上的一個常見現象:新來的員工比老員工薪水高,能力級別卻都一樣。
3/5
比你更冤的是用人單位
新來的員工比老員工薪水高,這個錯誤的價格信號,本質上是跳槽的風險造成的。
所有的職場中人,都面臨着兩個選擇:
選擇一:留在本公司
選擇二:跳槽到新公司
跳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薪水是必要條件,理論上説,只要新公司開的薪水比老公司高,你就可以跳槽了,但實際上沒那麼簡單。
你對現在的公司薪資、同事關係、領導關係、公司發展潛力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新的公司,除了談下的薪資,其他一概不知,它們會比你現在的公司好嗎?不知道,那怎麼辦呢?
有一個詞叫“風險補償”,就是想招你的公司為了讓你放心,對跳槽的風險給出的額外補償。一個能力職級跟你差不多的新同事,薪水多出的那部分,就是風險補償。
事實上,比你更冤的是用人單位,多花錢是小事,每一家公司都有薪酬體系,雖然薪資都是保密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時間長了都會泄露,引發員工的“不公平感”。但用人單位如果不支付這個“風險補償”,就很難招到合適的人。
所以公司文化很注重公平的公司,更傾向於內部選拔;那些業內知名的公司,因為風險更透明,也不需要支付或只要支付很少的“風險補償”。
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的價格扭曲都不會持續太久,有了“風險補償”的新人,第二年加薪的機會和幅度就比老員工少了,因為“風險補償”是對不確定的補償,你都呆了一年了,如果沒有風險,那一部分“風險補償”就變成提前給你支付的加薪,如果風險從概率變成現實,那你就該跳槽,而不是加薪了。
4/5
職業的供給彈性
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最核心的機制,勞動者市場同樣如此,別看入職時大家的薪水都差不多,不同職位的供需彈性,會在漫長的職場生涯中拉開足夠的差距。
互聯網企業對程序員的需求高了,會推升程序員的薪資,不但原來的程序員能漲薪,也會讓更多不喜歡寫程序的人加入,但後者純粹是為錢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相互抵消,只有前者才是真正的“受益”。
但考慮到供應層面,就不同了。不同類型的程序員,其學習的時間是不同的,那些為了錢而成為程序員的,更傾向於選擇“速成”的崗位。可既然是“速成”,供給彈性就更大,其薪資容易上去也容易下來。而那些需要很長時間學習的崗位,因為學習成本太高,供應量很難上去,有時甚至根本上不去,該崗位的薪資,都是易漲難跌。
那如果這個職位的社會需求量下降呢?通常此時的職位需求會集中到大企業上,這一類企業的薪資更穩定,也是易漲難跌。
所以,雖然市場都是通過價格信息發揮作用,但真正受益的都是那些處於學習成本很高的行業或職業,且從不看價格信息只關注自己的需求的人。
5/5
高薪人士的虛假價格信號
高薪人人想要,但高薪是怎麼來的呢?很多人認為,能力到了,自然就能找到高薪,這是價值決定價格的思想。
不過,價格不但體現了價值,也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勞動力市場上,中低薪資的勞動力,因為供應與需求量都很大,價值(即能力)的決定性影響更大,但到了高薪市場,供應與需求量都很小,結構性的波動非常大,高薪與能力的關係相對沒那麼大。
以企業高管的薪資為例,其決定性的因素並非管理能力,而是之前的履歷中有沒有服務過類似規模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的相同職位。
在經濟上行期,大企業數量的增速必然快於有大企業高管經驗的應聘者的供給增速(後者需要時間積累),企業不得不支付高薪找人。就算該高管把企業弄得虧損倒閉,屁股拍拍到了下一家,照樣拿高薪。
但在經濟下行期,大企業數量縮減,高管卻越來越多,供需瞬間逆轉,我經常看到這一類文章,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高管,他們對應的用人需求場景卻非常之窄,有時一不小心失業了,可能連以前三分之一年薪的工作都找不到,一下子生活“陷入困境”。
這種故事常常讓讀者覺得矯情,無非就是降低生活標準,怎麼就“活不下去”了呢?
這就是“價格信號”的作用,我們買什麼房、開什麼車、上什麼餐廳,跟什麼人來往,都是受收入這個“價格信號”的指揮。
高薪人士的價格信號並不完全代表能力,但“價格信號”對生活的影響極大,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妻子都建立在這脆弱如沙的供求關係之上,人生的危機便隨時可能降臨。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