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一直是社會探討的熱點話題。今年廣州兩會,廣州市政協委員張星偉引用數據稱,上海社會科學院於2018年針對北京、上海 、廣州三市的中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為42.3%。“青少年間的愛戀,處理不好,輕則荒廢學業和前途、患抑鬱症,重則爭風吃醋、打架鬥毆、未婚先孕、自殺自殘或殺人,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他認為要通過教育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愛情婚姻觀,建議高考結束後對學生開展婚戀教育,培育他們正確的愛情婚姻觀,為日後正確處理好情感問題做好鋪墊和指導。
資料圖。考試結束後的中學生。南都記者 劉有志 攝
張星偉認為,我國教育體系中婚戀教育一直缺位,同時,媒體上“明星劈腿”“閃婚閃離”等現象帶來負面影響,不僅令青少年難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也是國民離婚率繼續攀升的原因之一。這些判斷我大體贊成。
的確,性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短板,缺教材、缺師資、缺配套課時配套經費,這是此類教育一直無法在青少年中開展的重要原因。而性教育這幾年因“早孕”和艾滋病傳播加劇等現象,逐步在家長和老師中引起重視,相對來説,情感教育和婚戀教育顯得不那麼“硬核”,至今未得到足夠重視,教育界對於相關話題的討論也較少,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張委員對青少年問題的敏鋭程度值得敬佩。
實際上,要説婚戀教育、情感教育完全缺失,也不見得。青少年中的客觀存在的情愛甚至是性愛現象,一直被當作問題對待,稍有苗頭,老師、家長會及時遏止,只是教育形式相對來説不那麼正式,輕則談話、批評、處分,重則體罰、限制人身自由。但如何教、話説到什麼程度,全憑家長和老師的個人經驗,這些經驗帶有極大的缺陷和隨意性,假如老師、家長自己就“三觀不正”,帶歪孩子不説,一旦遇到叛逆、脾氣犟的孩子,後果不堪設想。
更重要的是,對於青少年來説,戀愛這件事一直被大人貶斥,久而久之在心裏這個詞也變成了負面詞彙,假如無法用正面的態度和情緒來處理自身的情感和慾望,要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是很困難的事。民間流行一句話:中學時禁早戀,上大學還不讓你跟人牽手,結果畢了業就開始催婚、催生孩子,還納悶“你們怎麼不開心”。請老師、家長們自行判斷,這合理嗎?
老師家長對“早戀”的恐懼,大多是應試教育下,擔心戀愛影響學習的結果。可是,青少年階段學習如何與異性或其他愛慕的人交往、相處,這是人格心理發展的正常節奏。有時可能連“戀”都稱不上,那種朦朧的好感、友愛的表示,卻被成人扣上“早戀”的大帽子,讓當事人陷入焦慮、自責。這種壓抑的教育其實對任何人沒有好處——既對青少年探索自我、保護自我沒有好處,對他們積累交往技巧和人際關係的經驗沒有好處,對於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也沒有好處。
既然如此,把事情攤開來談,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讓青少年在寬容和受尊重的氣氛中,從“過來人”那裏習得處理感情問題的具體辦法,分析得失利弊,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是,這樣的情感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張委員建議的“高考結束後”似乎晚了些,既然調查顯示高中生中超過四成有感情和交往經歷,那麼高中甚至初中就開始在學校教育中談論這些問題,也不嫌早。只是,感情這件事,怎麼談怎麼教,確實不容易(我的感覺比性教育難度還高),需要過硬的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知識,需要很高的情商和同情同理之心,這一點,反倒是對老師和家長們的挑戰。還希望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們多多研發適合本土青少年特點的情感教育教材、讀本,讓老師們下次跟學生談情感和婚戀話題時,心裏有底。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