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發生在關羽斬殺龐德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曹仁和華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漢水突然暴漲,淹沒了于禁率領的七軍營寨。關羽趁機率領水軍出擊,不僅將七軍全殲,還生擒了于禁和龐德。此時,樊城也因為漢水暴漲的緣故,部分城垣也被河水沖塌。城內軍民雖擔土搬磚,仍無法完全全部的修補工作。
樊城的險情令部分曹軍將士驚慌不已。有部分將領甚至建議曹仁趁着關羽尚未攻城儘快撤出樊城,一面全軍覆沒。曹仁也信心不足,下令準備船隻,想要撤離樊城。謀士滿寵指出,雖然目前水勢兇猛,但不出十日必將退去。一旦放棄樊城,黃河以南地區也將在不久之後落入關羽之手,希望曹仁能夠繼續堅守樊城。
滿寵的一番話説服了曹仁。為了鼓舞士氣,曹仁騎着白馬登上樊城城樓,宣佈自己將繼續堅守該城,如果再有提出撤退者斬首示眾。曹仁的這番表態,堅定了軍民的守城決心。將士們晝夜巡查,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城中百姓紛紛擔土搬磚,修補城垣。果然,十天之後,洪水逐漸退去。
沒過幾天,關羽率兵進攻樊城北門。曹操在敵樓上發現了關羽,立即召集五百名弓箭手對準關羽放箭。關羽猝不及防,右臂中箭,翻身落馬,被部下救走,此後便有了華佗“刮骨療毒”之事。
小説作者對於樊城被圍時遭遇的嚴峻局勢之描述,符合歷史的原貌。據《三國志•曹仁傳》載,關羽“水淹七軍”後,樊城的局勢越發危急。該傳稱:“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
當時,的確有不少曹軍將士向曹仁提出,放棄樊城,突圍而出。但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汝南太守滿寵的拒絕。最終,曹仁接受了滿寵的建議,親自鼓舞將士,表達自己不棄守樊城的堅定決心。這裏主要特別指出的是,樊城守軍原本就是曹軍精鋭,不僅戰力強悍,且紀律嚴明,服從性上佳。因此,將士們上下一心,這才保證了樊城不失。
不過,小説對於此戰的描述中也有兩個錯誤之處,首先便是小説中提到的曹軍弓箭手射中關羽一事。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除了在七軍覆沒之前關羽曾經被龐德射中額頭,就再無他中箭負傷的記載。很明顯,作者進行這樣的虛構,是為了給後來的“刮骨療毒”做鋪墊。
那麼,小説中“刮骨療毒”的故事又是不是真的呢?是不是華佗給關羽進行治療的呢?答案非常明確,“刮骨療毒”確為歷史的真實,但治療之人並不是華佗。
為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首先是因為樊城之戰發生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歷史上的華佗卻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曹操所殺。試問一個已經死亡十一年的華佗,又怎麼能死而復生為關羽療傷呢?
至於説到“刮骨療毒”,儘管這個故事真實存在,但時間也不是在樊城之戰期間,而是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數年前。作者之所以如此設計,其實是為了給關羽遮醜。因為在襄樊之戰爆發的數年前,身為“五虎上將”首位的關羽在與曹魏“五子良將”之中的一員進行較量時,竟然連續出現了三次失利。不僅如此,關羽還在其中的一次戰鬥中被射傷。也就是在那時候才出現了“刮骨療毒”之事。
這位曹魏“五子良將”,名叫樂進。據相關史料記載,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樂進奉命留守襄陽,關羽率領副將蘇非向該城發動進攻。《三國志•先主傳》載:“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由於此戰的地點在襄陽外圍的青泥關,此戰也被稱為“青泥關之戰”。
這場戰鬥的結果如何呢?《三國志•樂進傳》稱:“(樂進)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樂進不僅擊退了關羽的進攻,而且收降了南郡附近的山谷蠻夷。這個記載無疑説明關羽在這場戰鬥中是失利的一方。
到了第二年,樂進主動進攻,與關羽進行了第二次較量。由於此戰的交戰地點是在尋口地區,故此也被稱為“尋口之戰”。這場戰鬥的結果又如何呢?《三國志•文聘傳》載:“(文聘)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從這段記載來看,關羽在此戰中的表現也不盡人意,再度被樂進擊敗。
不過,樂進與關羽之間的較量並結束。尋口之戰過了沒多久,雙方又在漢津爆發激戰,此戰被稱為“漢津之戰”。《三國志•文聘傳》載:“(文聘)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由於漢津之戰是尋口之戰的延續,因此,指揮這場戰鬥的曹軍統帥依然是樂進,文聘只是作為樂進的下屬參戰。從上面的記載來看,面對在“五子良將”排行第二的樂進,身為“五虎上將”首位的關羽竟然三戰三敗。這不能不説是關羽軍旅生涯中除了荊州之戰之外的另一大污點。
從《三國志》的相關傳記來看,自赤壁之戰結束至襄樊之戰爆發期間,蜀魏之間出現的戰事也就以上提到的這三次。而《三國志•關羽傳》將“刮骨療毒”的故事放在襄樊之戰爆發前。因此,關羽負傷的時間就是在三次失利當中。令人遺憾的是,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關羽中箭負傷後“刮骨療毒”具體是在那一次戰鬥之中。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