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盤點一下古代中國最著名的戰役,那麼春秋戰國一定是最精彩的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國家分裂、戰爭不斷,所以出現數目最多的精彩戰役。比如戰國初期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自公元前7世紀開始,中原大國晉國就陷入了被六卿把持的境地,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終於被周天子封為了諸侯,而大約在此時,戰國開始了。
在這三個新國家中,魏國因為魏文侯的勵精圖治和啓用李悝變法而首先強大起來,魏國也是戰國開始之後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和此時建立起來的精鋭武卒力量稱霸一時,甚至自立為王。
然而,強大的魏國終究還是引發了周圍鄰居的懼怕和不滿,趙、燕、齊等國開始醖釀限制魏國,魏王十分擔心。
為了打破這幾個國家的包圍,魏國躍躍欲試。前354年,趙國擊敗了魏國的盟友衞國,奪取了大量土地,魏國由此介入,開始對趙國作戰。第二年,因為都城被圍困,趙國不得已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採取了大臣的建議,派孫臏和田忌率軍救援。
孫臏認為魏軍更強,齊軍正面作戰無法取勝,於是選擇圍魏救趙,趁着魏國內部虛弱放棄救援趙國,直奔魏都大梁而去,魏將龐涓知道後率魏軍回師追趕齊軍,齊軍故意示弱,在桂陵設伏,大敗魏國。
之後魏國為了彌補損失攻打韓國,韓國難以支持,不得不向齊國求救。齊王再次以孫臏為軍師救援韓國。
孫臏依然使用圍魏救趙之法,逼迫龐涓回師救援,龐涓依然輕視齊軍,但有所防範,為此孫臏利用減灶計,使得龐涓相信齊軍已經大量逃亡,於是全力追趕,孫臏在馬陵道設伏,再次擊敗魏軍並殺死龐涓、俘虜魏太子申。兩次敗績,魏軍主力消滅殆盡,此後魏國逐漸衰落,霸權不再。
後世對這兩次作戰的評價不外乎以弱勝強,認為齊軍在戰鬥力不如魏軍的情況下巧妙勝出。而我認為齊國勝出並非以弱勝強,而勝在了將領決策和哀兵必勝,也就是以智勝強。
能否取得勝利並不完全取決於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和素養,一隻羊帶領一羣狼或許難以擊敗一隻狼帶着一羣羊,所以可以看出,軍隊作戰的成敗與將領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將領對於軍隊的作用可能是十分徹底的。
魏軍主將無論是太子申還是龐涓,都輕視齊軍,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認為自己已然取勝,認為憑藉魏軍的強悍即便是遇到埋伏也能夠全身而退。而孫臏則完全不同,他了解魏軍的長處,但也知道他們的弱點,真正做到因勢利導自然可以以弱勝強,利用自己的智慧取勝也就是以智勝強。這樣的思想遠高於龐涓這類人物,齊軍取勝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了。
此外,齊軍在兩次戰役中能夠取勝也是哀兵必勝、驕兵必敗道理的體現。人言齊之技擊難以對付魏國武卒,在戰場上齊軍看上去是弱勢的一方。然而自視甚高的魏軍則遇到了一個千年以來所有軍隊都難以克服的問題,那就是驕傲。
魏武卒由普通軍隊的士兵精挑細選得來,十分精鋭強悍,多次取勝的他們逐漸驕橫起來,在這兩次對戰之中這種情緒顯得更加突出,甚至魏軍主帥都認為即便是遇到了埋伏,魏軍也可以憑藉自身的戰鬥力不會失敗,結果他們栽在了驕兵必敗這個道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