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大學教授被投訴課程難遭解僱,什麼是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中,嚴格要求是對學生最高的尊重,是真正為學生負責任

最近,兩名美國化學家獲得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廣受關注,而一位紐約大學化學教授被解僱的消息也在社交媒體上不脛而走,84歲的知名有機化學教授小梅特蘭·瓊斯被解僱的理由竟是因為學生投訴他的課程難度過高。據報道,他教授的350名學生中有82人聯名簽署了一份針對他的請願書,抗議瓊斯的課程太難。這些學生將他們的考試成績差歸咎於瓊斯。他們在請願書中寫道:“我們敦促你們認識到,一個退課率如此之高、成績如此之低的課程,沒有把學生的學習和幸福放在首位,也給化學系和整個學院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有網友評論:“如果這種理由能夠成為解聘教授的理由,長此以往,美國諾獎級化學水平恐怕也要後繼乏人了。”我們當然不必替美國的化學水平操心,但是,此事反映出大學的師生關係,有超越國別的普遍性意義,值得討論。

一般來説,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模式中,學校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因此,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強調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營造更加包容、民主的學習環境。具體到各類學校來説,在日常教學中傾聽學生的呼聲,重視學生的訴求,這方面工作應該加強。但是這些年來,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的師生關係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苗頭。比如很多學校開展自主選課並建立學生評教體系,與之相應,部分學生中出現了級級相傳的所謂“選課寶典”,哪些老師上課要求高、給分嚴,哪些老師要求寬鬆、順手送分,都會寫得明明白白。

所謂“事多分低”的老師的課是必須躲開的選課“大坑”,而相反“事少分高”的老師,往往趨之若鶩。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一些老師摸準了學生的喜好,上課刻意迎合學生,讓學生滿意,有些老師則是考前明確承諾讓大家都能通過,有些還特意拔高分數,目的一是吸引學生選自己的課,二是讓學生在評教中給自己打高分。而一些學校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中,也過分強調學生打分,甚至把一堂課老師講課引起學生髮笑的次數作為評價老師教學效果的指標,一些學校還提出“以學生為上帝”等口號。應該説,這類現象都是不健康的。

“消費者就是上帝”“顧客都是對的”這樣的理念,在商業營銷中可以奉為圭臬,但如果不加分別地引入學校教學管理中,只可能會促使教育畸變。我們應該看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運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師生平等原則,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並儘可能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質進行個性化培養。但是,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絕不意味着討好學生,一味迎合學生,把“學生滿意”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

事實上,真正的教育中,嚴格要求是對學生最高的尊重,是真正為學生負責任。正如有觀點指出:“一味給予學生即時滿足、照顧他們當下的感受,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在否認學生的成長潛力。”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他《以學術為業》的演講中説:“事實上,學生是否湧向某位老師的課堂,多半取決於一些純粹的外緣性因素,諸如性情、甚至聲音的抑揚頓挫……我對那些門庭若市的課程深感懷疑。”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看“紐約大學學生投訴課程太難,84歲知名教授被解僱”的新聞,充滿了感慨。看來,如何正確定位教學的師生關係,什麼是好的教育,是值得探討的永恆話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3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丨大學教授被投訴課程難遭解僱,什麼是好的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