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 引導學生做知“書”達“禮”人

創新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 引導學生做知“書”達“禮”人

——記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丹

“大家來看一下這段故宮視頻,恢弘莊嚴的故宮,在古代是皇家尊貴、威嚴的象徵。故宮午門有5個門洞,在古代有嚴格的准入制度,走錯了門洞會有性命之憂。你知道哪些人能走哪些門嗎……”

這是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文寫作課程開學第一課的教學現場——應用文寫作與故宮有什麼關係?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兩個事物,被課程教師、湖南化工職院基礎課部語文專任教師陳丹聯繫到一起,提起了學生的聽課興趣,讓學生眼裏枯燥、單調的應用文寫作課變得“好聽好玩”。

“應用文的體式是固定的,嚴格講究格式準確。其文本形式和制發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講究規範。這與中華民族‘禮文化’中的重秩序不謀而合。”陳丹解釋道。

《論語》有言:“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禮”具體體現為重秩序規制、重人際合作、重個人修養等。陳丹在準備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時,發現應用文寫作任何文種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折射出中華民族“禮文化”的光芒。“在應用文寫作教與學過程中,能不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思想為視角,敲開課程思政之門?”陳丹抓住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將傳統禮儀思想與應用文寫作相結合,豐富了應用文寫作教學,拓展了傳統禮儀的傳播渠道,“達到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育人宗旨。”

“做知‘書’達‘禮’人,圓璀璨人生夢。”一堂普通的應用文寫作課程,被陳丹賦予了更高的目標、更深的內涵。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是一門集綜合性、實用性、工具性於一體的基礎技能課程,直接作用於大學生就業、創業和人生規劃。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應用文寫作課程普遍在大三第一學習開設,“進入大三後,大學生活過半,同學們要為前途做準備了。”在做課程設計前,陳丹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渴求習得對求職、就業、創業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知識和技能,於是按照普適性職業軌跡與創業流程,對教材進行了二次整合,形成“就業篇”“創業篇”兩個模塊,以期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開學第一課,我們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課程性質、地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對本門課的興趣。”陳丹介紹,為突破教學重難點,上課伊始,通過視頻跟隨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一同暢遊故宮,借用故宮午門5個門洞所彰顯的皇家禮儀,引導學生認知應用文寫作格式的規範性。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學生不僅能書寫規範的應用文,還能將行文中習得的中華民族“禮文化”延伸到做事做人,成就精彩人生,這是作為教師的陳丹希望應用文寫作課能實現的效果。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思想有效嵌入寫作求職信、個人簡歷、總結、報告等文種的教與學過程,實現課程思政落地有聲?陳丹採用了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激勵競爭法等教學方法,依託雲班課、微視頻等信息化手段,以及學生自導自演的課堂小話劇,構建起知“書”、達“禮”雙向同行新生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小故事導入,再借助職場角色互換遊戲,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行文中融入禮儀思想的重要意義。最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禮儀思想從行文衍生到待人接物,擴大學生格局,提升學生修養,作用於學生可持續發展。

在教授求職信時,她以學生上台講述“詩仙李白仕途受挫”的故事導入新課,引導台下學生共同探討得出李白遭遇賜金返還的個人原因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缺乏禮貌、尊重等基本禮儀思想。再進行職場角色互換,應聘學生化身為招聘工作人員,感受招聘方閲讀求職信時對禮貌與真誠的心理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教授個人簡歷時,她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引導學生感知會取捨、懂審美等禮儀思想在製作個人簡歷中的意義。

在教授總結時,她以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故事,引導學生感知擅總結關乎事業成敗的道理。

在教授報告時,她以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數據的如實報告,引導學生感知實事求是、把握主次等禮儀思想在寫作報告中的意義。

……

“將應用文寫作與具有普適性的職業軌跡相結合,實現了情境的真實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用傳統禮儀思想指導應用文寫作,讓禮儀思想從行文衍生到待人接物,擴大學生格局,提升學生修養,作用學生可持續發展,增強了文化自信”,陳丹在應用文寫作課程上的創新,得到湖南化工職院廣大師生的讚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6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 引導學生做知“書”達“禮”人 - 楠木軒